揚雄,字子云,是蜀郡成都人。
其祖先出自周代的伯僑,因伯僑起初的采邑在晉國的揚地,于是以揚為姓,不知他是伯僑的哪一個分支。
揚位于黃河、汾河之間,周王室衰落時揚氏有的稱侯,號稱揚侯,正碰上晉國的六卿爭權(quán),韓、魏、趙興盛而范、中行、智伯衰憊。
在這時,揚侯被威脅,便逃到楚國的巫山,于是在這里建立家園。
楚、漢相爭時,揚氏逆長江而上,居住在巴郡的江州。
而揚季官至廬江太守。
漢元鼎年間為躲避仇人又逆長江而上,居住在岷山的南邊叫郫的地方,有一小塊地,有小屋一間,世代以種田養(yǎng)蠶為業(yè)。
自揚季到揚雄五代單傳,所以蜀郡姓揚的都不是揚雄的宗族。
揚雄年輕時就喜歡學(xué)習(xí),不做分析古書的章節(jié)句讀的學(xué)問,只是通曉訓(xùn)詁而已,故博覽無所不見。
揚雄為人簡慢倜儻,因口吃說話不快,寡言少語而喜歡深思,清靜無為,缺少欲望,不急求于富貴,不憂懼于貧賤,不修飾品行來求名于當(dāng)世。
家產(chǎn)不過十金,以至貧乏到?jīng)]有一石的積儲,即使如此,揚雄也安之若素。
揚雄自己胸懷寬廣,不合圣哲之書不喜歡;不是他的本意,即使能使他富貴也不做。
但非常喜歡辭賦。
在這之前,蜀郡有司馬相如,作賦極為弘麗溫雅,揚雄內(nèi)心里認(rèn)為他很了不起,每次寫作賦時,總是模擬他的賦并以他的賦為標(biāo)準(zhǔn)。
揚雄又驚疑于屈原的文章超過相如,卻不能為世人所容,作《離騷》后自己投江而死,因而悵念他的文章,讀到它沒有不痛哭流涕的。
揚雄認(rèn)為君子適合時宜就安步和徐行,不合時宜就像龍蛇之蟄一樣來保存自己,碰到不能被賞識時,為何一定要投水而死呢!揚雄于是在寫作時,常常摘取《離騷》之文而模擬它,從岷山上將它投進長江來悼念屈原,取名叫《反離騷》;又依《離騷》寫了另一篇,名為《廣騷》,依《惜誦》以下至《懷沙》寫成為一卷,取名叫《畔牢愁》。
《畔牢愁》、《廣騷》的文字很多,沒有被記載,只留下了《反離騷》。
漢成帝時,有客人推薦揚雄的文章像司馬相如,皇上正在甘泉泰..、汾陰后土祭祀天地,以求繼嗣,于是征召揚雄在承明殿候命。
正月,他跟隨皇上到甘泉,回來后上奏《甘泉賦》來含蓄地勸告皇上。
甘泉宮本來是沿襲秦的離宮,已經(jīng)過于奢侈豪華,而漢武帝又增加了通天殿、高光殿、迎風(fēng)殿。
宮外近處則有洪涯宮、旁皇宮、儲胥宮、弩..宮,遠(yuǎn)處則有石關(guān)宮、封巒宮、枝鵲宮、露寒宮、棠碮宮、師得宮,供游玩的宮觀崛奇瑰偉,凡是木頭都進行了雕刻,凡是墻壁都有涂畫,周宣王所建成的宮殿,盤庚所遷的都邑,夏的宮室,堯舜的采椽都不能和它相比。
它的建造已經(jīng)很久了,不是漢成帝所造,想勸諫他感到不是時候,想保持沉默卻又不行,所以就推而隆之,于是向上將它比作天堂的紫宮,好像是說這不是人力所為,當(dāng)是鬼神所作。
再加上當(dāng)時趙昭儀正被皇上寵幸,皇上每次前往甘泉,她總是跟隨皇上,車駕在御史尚書當(dāng)中。
所以揚雄只大力贊美車騎眾多,左中右三道并駕齊驅(qū),不是來感動天地,求福三神。
又說:“屏玉女,卻慮妃?!币哉餮詠韯裾]專一虔誠之事。
賦寫成后呈遞上去,皇上認(rèn)為他是一個奇才。
這年三月,皇上打算祭祀后土,于是率群臣渡過黃河,趕赴汾陰。
祭祀完后,游玩介山,繞過安邑,看龍門,游覽鹽池,登臨歷觀,登上西岳華山以遙看四方,追蹤殷周故址,遙想堯舜風(fēng)采。
揚雄認(rèn)為,與其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jié)網(wǎng),以擬帝皇遺風(fēng)。
返回后,上呈《河?xùn)|賦》來激勵皇上。
這年十二月皇上狩獵,揚雄跟隨。
揚雄認(rèn)為以前在堯舜二帝、夏、商、周三王時,宮館、臺榭、沼池、苑囿、林麓、藪澤的財用足以供郊祀廟祭,接待賓客,充實廚房,不侵占百姓肥沃的谷土桑柘之地。
女有余布,男有余粟,國家殷富,上下豐足,故甘露降落其殿庭,酒泉流經(jīng)其陂塘,鳳凰在其樹上筑巢,黃龍在其水池中游弋,麒麟聚集其苑囿,神爵棲息其樹林。
過去禹起用益擔(dān)任虞官而上下和睦,草木茂盛;成湯喜歡耕作而天下財用充足;文王的園囿方圓一百里,百姓認(rèn)為它??;齊宣王園囿方圓四十里,百姓認(rèn)為它大。
這是使百姓富足與侵奪百姓的不同而形成的。
漢武帝廣開上林苑,南到宜春、鼎湖、御宿、昆吾,依南山而向西,到長楊、五柞,北面繞過黃山,順著渭水而向東,周長幾百里。
挖掘昆明池象征滇河,建造建章殿、鳳闕殿、神明殿、馭娑殿、漸臺殿、泰液殿象征海水環(huán)流方丈、瀛州、蓬菜。
供游樂的宮觀豪華,窮妙極麗。
即使割切它的三邊給百姓,但到狩獵時所用于田車、戎馬、各種器物以及儲備之物、禁衛(wèi)的排場,還過于奢侈華麗,不合于堯、舜、成湯、文王射獵時所定的三個等級的規(guī)模。
又恐怕后世學(xué)習(xí)前代作法,不吸取魯莊公建筑泉臺的教訓(xùn),故暫且用《校獵賦》來含蓄地勸告皇上。
揚雄作《校獵賦》的第二年,皇上又向胡人大肆夸耀有很多飛禽走獸,秋季時,命令右扶風(fēng)征發(fā)百姓進入南山,西起褒斜,東至弘農(nóng),南面直到漢中,鋪設(shè)網(wǎng)羅罘,捕捉熊、豪豬、虎豹、犭穴犭矍、狐兔、麋鹿,用檻車裝載,送至長楊射熊館。
用網(wǎng)圍成圈,將禽獸放在里面,讓胡人用手捕捉它們,捕捉到的由自己得,皇上親臨觀看。
當(dāng)時,農(nóng)民不能收獲農(nóng)作物。
揚雄跟隨皇上到射熊館,返回后,向皇上進呈《上楊賦》,只是因為靠筆墨寫作文章之事,所以借翰林作為主人,子墨作為客卿來含蓄地勸告皇上。
漢哀帝時,丁傅、董賢掌權(quán),所有依附他們的人有的起家而出任二千石。
當(dāng)時揚雄卻正在寫作《太玄》,以保持自己的操守,恬淡無為。
有人嘲笑揚雄,認(rèn)為他寫作不成,其色好像是白的,故無祿位,而揚雄自我解釋它,號稱為《解嘲》。
揚雄認(rèn)為,賦是用來諷諫皇上的,一定要以同類相推的方法來言事,極盡麗靡的文辭,繁富的辭藻,以致于讓人不能增加,其末篇回到正道上來,故看它的人只得到浮華的感受,而無益于諷諫。
以前,漢武帝喜歡神仙,司馬相如上奏《大人賦》,想以此諷諫皇上,漢武帝反而飄飄然有凌云之態(tài)。
由此而言,賦勸告皇上靠不住,是很明顯的。
又很像小丑淳于髯、優(yōu)孟這些人,不是法度所允許的賢人君子的詩賦的正道,于是停止而不再寫作了。
廣泛深思天道問題,用始、中、終三分法和方、州、部、家的四重結(jié)構(gòu),組成八十一首篇章。
又據(jù)三分法把八十一首中的九贊聯(lián)系到各種具體事物上去,構(gòu)成七百二十九條贊辭,這也是自然、社會、人事的道理。
所以看《易》的人,看到卦形來給它起名;看《玄》的人,按畫的數(shù)量確定它的位置。
《太玄》每首前標(biāo)有四重數(shù)畫,它不是《易》卦,而是數(shù)列。
《太玄》的體系用了歷法的天元作為計算的起點,然后把陰陽數(shù)度律歷排列到《太玄》的八十一首和九條贊辭中去,按九九八十一的運轉(zhuǎn)周期,達(dá)到與天的運行同步。
所以《玄》的三方、九州,二十七部,八十一家,二百四十三表、七百二十九贊辭,分為三卷,成為一二三,與《太初歷》相應(yīng),其中也有《顓頊歷》在里面。
占筮時使用三種筮草,聯(lián)系吉兇,配上各種事物,推廣到人事上去,用五行學(xué)說進行修飾,最后按道德仁義禮智作為評論標(biāo)準(zhǔn)。
《太玄》的首、贊等,以字面上看,無主無名(無據(jù)),但在根本上符合《五經(jīng)》,如果不是有關(guān)的事情,不寫多余的廢話。
由于它太模糊不清而不被人理解,所以有《首》、《沖》、《錯》、《測》、《離》、《瑩》、《數(shù)》、《文》、《..》、《圖》、《告》十一篇,都是來解釋《太玄》的,關(guān)于《太玄》文中的章句解釋,揚雄沒有再寫。
《玄》文太多,所以不附著;看它的人難以知曉,研究它的人難有成就。
門客有人非難《玄》奧深,眾人不喜歡,揚雄為解釋它,寫了《解難》。
揚雄見諸子之書,最后都是詆毀周、孔之教,寫作巧辯異辭以亂時政,雖然是巧辯,最終破壞儒家禮教而使眾人迷惑,讓他們沉溺于他們所聽到的而不知道不正確。
到太史公司馬遷記載六國、經(jīng)過楚漢、到漢武帝年間寫就《史記》為止,其觀點與圣人不同,是非標(biāo)準(zhǔn)與經(jīng)大相徑庭。
所以不時有人詢問揚雄,揚雄常常用符合儒家禮法的言論來回答,并將這些撰寫成十三卷,模仿《論語》,稱之為《法言》。
《法言》文字很多,只附其篇目。
上天降生百姓,愚昧無知,放縱本性,聰明未開,告之以理。
撰寫《學(xué)行》第一。
從周公旦到孔子,帝王之道形成,后來王道衰微,諸子興起。
撰寫《君子》第二。
事情有本真,人想布陳其意治化天下,其行動不能感人者,大概是由于其外表追逐浮偽,內(nèi)心沒有本真,不能正己以正物,所以一定要使自身達(dá)到本真的境地。
撰寫《修身》第三。
茫茫天道,從圣人那里獲知,過于相信圣人,則不能獲得天道;不從圣人那里問道,則又不能獲得天道,不可欺罔天道。
撰寫《問道》第四。
神心恍惚,治理四方,事情與道德仁義禮相關(guān)。
撰寫《問神》第五。
明哲之人,洞察事理遙遠(yuǎn),能擇安去危,以保全其身。
撰寫《問明》第六。
好的言論存在于天地神明之中,幽深博大,理過近代人之言。
撰寫《寡見》第七。
圣人聰明美好,承繼天意預(yù)測神靈,為眾人之冠,常常做眾人典范。
撰寫《五百》第八。
設(shè)立政教激發(fā)民眾,教化天下,沒有什么比儒家的中庸之道更好,想施行中庸政治,在于知道民情。
撰寫《先知》第九。
自仲尼以來,國君將相卿士名臣志業(yè)不同,一概用圣人之道約束。
撰寫《重黎》第十。
自仲尼之后,到漢朝為止,有德行之人首推顏淵、閔損,重臣首推蕭何、曹參,以及名將等等,也一一羅列高下,稱其品德才能。
撰寫《淵騫》第十一。
君子之道在能善于終而不失好名,動由法規(guī),從某一方面體現(xiàn)圣人準(zhǔn)則。
撰寫《君子》第十二。
大孝在于尊嚴(yán)祖考,安其神靈。
之所以要這樣,是因為要得到神靈的歡心。
撰寫《孝至》第十三。
班固評論:在《法言》的篇目之前,都是揚雄自己所作的序文。
起初,揚雄有四十多歲,從蜀郡來京城游覽,大司馬車騎將軍王音認(rèn)為他的藝文禮樂奇異,征召來讓他擔(dān)任門下吏,向皇上推薦擔(dān)任待詔,一年后,揚雄上奏《羽獵賦》,升為郎官,在黃門府供事,與王莽、劉歆同列。
漢哀帝初年,又與董賢擔(dān)任相同的官職。
在漢成帝、漢哀帝、漢平帝年間,王莽、董賢都擔(dān)任三公,權(quán)傾人君,他們所推薦的人沒有誰不得到提拔,而揚雄在三朝之內(nèi)沒有調(diào)任官職。
到王莽篡位后,談?wù)f之士用符命稱贊王莽功德而得到封爵的人很多,只有揚雄又沒有被封侯,因年老長久擔(dān)任同一官職的緣故調(diào)任大夫,對勢利的恬淡竟重到了這種程度。
揚雄確實喜歡古禮而樂守圣賢之道。
他的本意想寫出文章來揚名于后世,認(rèn)為經(jīng)書沒有什么比《易》更重要,故寫了《太玄》;傳沒有誰比《論語》更重要,寫了《法言》;史篇沒有什么比《倉頡》更好,寫了《訓(xùn)纂》;箴沒有什么比《虞箴》更好,寫了《州箴》;賦沒有什么比《離騷》更精深,模擬而推廣它;辭沒有誰比司馬相如的辭更華麗,寫了四賦。
都仔細(xì)探究其本旨,一起模仿而寫作。
用心于內(nèi),不求于外,當(dāng)時的人都看不起他,只有劉歆與范逡敬重他,而桓譚認(rèn)為他無與倫比。
王莽當(dāng)政時,劉歆、甄豐都擔(dān)任太傅,王莽借符命自立為帝,在即位后想杜絕符命來神化以前的事,而甄豐的兒子甄尋、劉歆的兒子劉木分又獻符命。
王莽誅殺了甄豐父子,將劉木分流放到最遠(yuǎn)的地方,口供中所牽連到的,隨即收捕不須奏請。
當(dāng)時揚雄在天祿閣上校書,治獄使者來到,準(zhǔn)備收捕揚雄,揚雄害怕自己不能免于一死,于是自己從閣上跳下去,差點摔死。
王莽聽到后說“:揚雄向來不參與大事,什么原因在獻符命事中受到牽連?”派人暗中詢問其緣故,原來劉木分曾跟隨揚雄學(xué)習(xí)寫作奇字,揚雄不知道獻符命之事。
有詔令不要詢問。
但京城中的人因為這件事說道:“惟寂寞,自投閣;愛清靜,作符命?!睋P雄因病被免官,后又被征召擔(dān)任大夫。
揚雄家一向清貧,但他喜歡喝酒,人們很少去他的家。
當(dāng)時有好事的人裝著酒肴跟隨他周游講學(xué),而鉅鹿人侯芭常常跟隨揚雄住在一起,向他學(xué)習(xí)《太玄》、《法言》。
劉歆也曾看望他,對揚雄說:“平白無故自己找苦受!《易》立學(xué)官,學(xué)者可得祿利,但明曉《易》的人沒有被看見,又奈何《玄》?我恐怕后人用它來覆蓋醬瓿。”揚雄笑而不答。
七十一歲時,在天鳳五年(18)去世,侯芭為他建墳,并守喪三年。
當(dāng)時大司空王邑、納言嚴(yán)尤聽說揚雄去世,對桓譚說:“你曾稱贊揚雄的書,是否能將它傳于后世呢?”桓譚說“:一定要傳下去。
但你與我來不及看到了。
世人賤近而貴遠(yuǎn),親眼看見揚子云的祿位外表不能引人注意,故輕視他的書。
過去,老聃寫了《德道經(jīng)》,輕視仁義,非難禮學(xué),但后世喜歡它的人認(rèn)為它超過了《五經(jīng)》,從漢文帝、漢景帝到司馬遷都有這樣的言論。
現(xiàn)在揚子云的書文意深奧,而議論沒有違背圣人周公、孔子,假如遇到當(dāng)時的國君,改為考核賢智的人,為他所稱道,則一定超過諸子了。”各儒士有的譏諷并認(rèn)為揚雄不是圣人而作經(jīng),好像春秋所說吳、楚之君超越本分的封號而稱王一樣,大概是遭誅殺,無后人的罪過。
自揚雄去世到現(xiàn)在四十多年了,他的《法言》普遍推行,而《玄》最終沒有傳揚,但他的書籍都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