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怎么確認自我?你采取行動——結(jié)交朋友,上街購物,做喜歡的事,這些讓你覺得自己真的存在。而這就是第二支因緣——行,由一個做陶器的人的圖像來表示。在傳統(tǒng)的佛教術(shù)語里,“業(yè)”就是行。當我們?nèi)狈Π踩校覀儽囟〞鲆恍┦?,或服用抗抑郁藥物或進行禪修和持咒,不管做什么,所有這些行動就是要證明自己的存在。十二支因緣在排列上是有順序的,但不要認為這中間要花上一點時間,譬如說先有了無明,然后停頓一下,才有行動,不是這樣。它們非常的迅速,幾乎是同時發(fā)生。
行動的當下,伴隨著識?!白R”以猴子的圖像來表示——它非常聰明,總是蹦蹦跳跳,到處亂竄。你認為它在這里,下一分鐘它就跑到那里去了。不過你也知道,那些聽話的猴子總是被各種繩索拴住,不管它們多么聰明,仍然不知道該如何解開這些繩索,逃離虐待它們的人。識基本上是由無明產(chǎn)生,猴子是聰明的傻瓜,是聰明的白癡。但這樣說好像對猴子有點不公平。
接下來發(fā)生了什么?你想要確認無明的自我,出于自我存在的不安全感,你產(chǎn)生行動,行伴隨著識,如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然后又發(fā)展出名色,這由“生命之輪”的第四個圖像——船——來表示。船代表個體,船上有五個旅人,象征五蘊。無論個體去哪里,五蘊都無從選擇地跟著走。它們要去哪里?它們哪兒都不去,只是一而再地流轉(zhuǎn)于輪回的大海上。五蘊基本上說的是關(guān)于身份的建構(gòu)——你自己的身份。你成功地建構(gòu)了一個身份——自己,我,佛教徒,印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