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機會成本是我們做出理性選擇的基礎(chǔ),那么,我們就不得不衡量每一項行為或者每一件商品給我們帶來的收益,只有能衡量每項行為的收益才能知道機會成本是多少:例如,我只有在知道了百事可樂比可口可樂能帶給我更大享受的條件下,才會放棄可口可樂。換言之,在只有百事可樂和可口可樂可供選擇的情況下,我選擇了百事可樂,那可口可樂就是我喝百事可樂的機會成本。
那么,我們該怎樣比較消費不同物品帶給我們的收益的高低呢?能用價格衡量嗎?在很多商店,可口可樂和百事可樂的價格常常是一樣的,但對不同的人在不同的環(huán)境下,兩種可樂帶給人們的口感卻常常不同。正因如此,可口可樂和百事可樂兩家飲料公司為了證明自己的產(chǎn)品才是消費者最滿意的,都曾煞費苦心使用不少手段引導(dǎo)消費者對自己產(chǎn)品做出有利的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