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驗一:
一位名叫琳達的女士,31歲,單身,性格外向,哲學畢業(yè)。在學校期間關(guān)心歧視和社會公正問題,參加過反核武器示威活動。那么,她可能是個什么樣的人?選項有以下兩個:
1、她既是銀行職員又是個女權(quán)主義者。
2、她是個銀行職員。
你選擇哪個答案呢?是1嗎?哦,沒錯,女權(quán)主義者比較關(guān)注社會公正問題。的確,大部分人都選擇了1。但是,且慢,你為什么不選擇2呢?按照概率論的知識,琳達即是銀行職員又是個女權(quán)主義者的概率遠遠低于只有一個條件的2。也就是說,只要讀過初中,了解一點概率的人都會知道,即是銀行職員又是個女權(quán)主義者的人數(shù)肯定是遠遠少于銀行職員人數(shù),然而,我們大部分人偏偏選了概率更低的1。
實驗二:
(1)卡尼曼準備了幾十個印有校名和?;盏谋觼淼浇淌?,這個杯子在學校超市的零售價是5元錢,在拿到教室之前,卡尼曼已經(jīng)把標價簽撕掉了??崧鼏枌W生愿意花多少錢買這個杯子?(給出了0.5元到9.5元之間的選擇);
(2)第二組:卡尼曼同樣地來到第二個教室,但這次他一進教室就送給每個人同樣這樣一個杯子。過了一會兒卡尼曼說由于學校今天組織活動開大會,杯子不夠,需收回一些??崧尨蠹颐咳硕紝懗鲎约涸敢庖允裁磧r格賣出這個杯子(給出了0.5元到9.5元之間的選擇)。
你愿意用多少錢買下或者賣出這些杯子呢?
結(jié)果表明,在第一組學生中,學生平均愿意用3元錢買下一個帶校名的杯子;但在第二組中,當需要學生把手中已經(jīng)擁有的杯子出售時,他們的平均出價卻達到了7元錢。這就是卡尼曼說到的“稟賦效應”(endowment effect)。也就是說,一旦人們擁有了一件物品,相對于還未擁有這件商品的人而言,會對這種商品估計一個更高的價格。一筆損失帶給人們的痛苦遠遠大于等值的收益帶來的快樂。相對于收益,我們對損失帶來的痛苦更為敏感。
因此,如果你有兩個好消息要公布,你可別“今朝有酒今朝醉”,興奮之余全盤透露出去,最好分次公布,這樣好消息帶來的總收益最大;如果是兩個壞消息要公布,最好是一同公布,以最大程度降低壞消息帶來的痛苦,或許還會“置于死地而后生”;如果是一個天大的好消息和一個較為糟糕的消息要公布,最好是一塊公布以沖淡壞消息帶來的痛苦;如果是一個糟透了的壞消息和一個較好的消息要公布,最好是分次公布,以免壞消息帶來的痛苦沖淡了好消息帶來的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