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點·點睛
讀書,看似誰都會,但真正懂讀書,對讀書過程有準(zhǔn)確的詮釋的,不會很多。文章可謂精辟入理,對我們很有啟發(fā)。
讀書是對話的藝術(shù)
趙暢
有位哲人曾經(jīng)說過這樣一番耐人尋味的話:“你有一個蘋果,我有一個蘋果,兩人交換之后,每個人手中仍然只有一個蘋果;你有一種智慧,我有一種智慧,因為吸收了別人的智慧,每個人都會發(fā)現(xiàn)自己各有收獲?!奔毤毱肺洞搜?不也對我們的讀書作了最直觀最生動最完整的詮釋嗎? 讀書人之讀書過程,自是能動的過程、對話的過程,他們一方面在諦(dì)聽作者傾述的思想和觀點,另一方面則必然會作出自己的心理感受和情感反應(yīng)———或頷首認同,或心存疑慮,或不敢恭維,從而在磨合、搗碎的過程中,實現(xiàn)讀書人自我視野的拓寬、智慧的累積、思想的升華。
設(shè)身處地想,在讀書的境遇里,讀書人與作者的心理位置顯然是平等的。
有了這種和諧的氛圍,于是讀書人便心際坦蕩地與作者有了精彩多元的對話。
讀書人融入作者的情感血脈,在那里盡情地吮(shǔn)吸;讀書人將書籍視為礦藏,掄起對話的錘子,叩擊思想的火花。步入豁然開朗的意韻,讀書人總是失聲叫絕,與作者樂在一起;在難以有思想共鳴之時,讀書人亦是不慌不忙地,一番“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妙語對話,一番求同存異的寬松交流,讀書人亦自與作者相視而笑,絕無尷尬(ɡānɡà)意。
讀書的對話,該是心理情感的對話,在脈脈溫情里,在孜孜不倦中,讀書人對作者的思想傾向、思維軌跡、思緒況味,莫不了然于胸、爛熟于心,故而獨盡“進得去,出得來”之神韻,在對話的平臺上、交流的棧道上,與作者無事不敘、無理不論、無情不抒。
當(dāng)情感的宣泄難以自已時,讀書人自會油然地將屬于自己的那份領(lǐng)悟、那份獨白,似雪片般地悠然瀉在書山一角,形成讀書人最亮麗的一道風(fēng)景,留下讀書人與作者對話的履痕印記。
至于那些尚在世的作者們,讀書對話自不局限于書籍本身,讀書人將那充盈字里行間的神髓、流溢智慧光芒的見識,經(jīng)過去粗取精的整合、去偽存真的剔擇,并伴以精心調(diào)制的一封書信、一個電話、一篇文章、一次上網(wǎng),其相互間的溝通不知會營造出多少說不清的溫馨浪漫、道不明的石破天驚。
而即便對于那些不幸故世的作者,雖已無緣這般福祉(zhǐ),然而當(dāng)寄托承續(xù)自己靈魂的書籍依然屢屢被人享用、為人開掘之時,這不意味著自己靈魂的再生與永恒嗎? 而這不是聊以自慰的嗎?
佳句品讀佳句: 讀書人之讀書過程,自是能動的過程、對話的過程,他們一方面在諦聽作者傾述的思想和觀點,另一方面則必然會作出自己的心理感受和情感反應(yīng)———或頷首認同,或心存疑慮,或不敢恭維,從而在磨合、搗碎的過程中,實現(xiàn)讀書人自我視野的拓寬、智慧的累積、思想的升華。
品讀: 讀書的時候,我們能讀到作者傳達的信息,就能了解他的思想和觀點,感受他的心理變化和情感起伏,就會產(chǎn)生相同的或相反的情感價值判斷,所以讀書是一個能動的、與作者交流的過程。
賞析感悟文章由一個精當(dāng)?shù)钠┯魅牍P,恰到好處地引出話題,然后層層剖析,對“讀書是對話藝術(shù)”作了詮釋,行文流暢。語言上,善于用詞造句,善于使用設(shè)問、反問、排比等手法。語言豐富而有變化,增強了文字的可讀性。
(特級教師鄭國珍推薦評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