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而我們?yōu)槿藗兊乃伎己陀^點擔憂。作為一種支持這種思考方式的行為改變模式,“愛達”模式(AIDA,awareness-interest-desire-action)仍然在商業(yè)界廣泛推行(尤其在理應了解情況的市場調(diào)研人員,還有更天真的營銷人員和政客當中)。當然,目擊者傾向支持這樣的觀點:顧客做價格決策的過程我們一直試圖加以影響,如果對他們提問,他們會支持這種“思考先于行動”的理論(難道顧客會嚴肅認真地承認,他們先不加思考地購物,之后再喜歡買來的東西嗎?特別是一些價格高的商品,例如汽車)。同時,顧客還會更改他們購物過程的一些記憶,讓自己的行為說得通。
我們對自身行為的記憶在通常情況下都不可靠。事實上,我們每個人似乎都會把自己對所發(fā)生的事情的態(tài)度和敘述,和我們所采取的行為統(tǒng)一起來。行動——重新思考——相信,如果你愿意。
倫敦商學院的安德魯?愛倫堡教授,已經(jīng)在任何目錄和市場里的營銷數(shù)據(jù)中注意到了這個效應;人們可能會根據(jù)自己對某個品牌商品的使用程度,更改對該品牌的評價。相比較于小品牌,人們更傾向于對大品牌給以好評,因為人們買的就是大品牌。愛倫堡教授這樣說道,“我必須認為我女朋友漂亮,畢竟她是我的女朋友。”(我還想加上,這是因為其他人也認為她漂亮。后幾章會對此詳細說明。)
和你期待的一樣,這種暈輪效應似乎使大品牌更“大”,小品牌更“小”。此效應不會讓大品牌失去市場份額,反而會帶給它們真正的益處。
關鍵時刻
到目前為止,我們已經(jīng)見識了很多大腦給我們創(chuàng)造出的幻象。我們的行為很容易發(fā)生變化,非常不可靠。我們對世界的感知沒有表面上那么準確和全面。我們依照我們的行為改變觀點(而不是觀點指導行為)。但是,還有另一種更重要的幻象,直達我們對“我”之經(jīng)驗的深處。做決定時你有的感覺——即使是非常簡單的事情,比方說,晃動手指,搖搖頭之類——都是誤導。
哈佛大學的本杰明?利貝特通過自己的整個研究生涯向我們表明,決定某事,事實上在大腦發(fā)動行為之后。也就是說,在大腦發(fā)動行為之后,我們才感覺到自己的決定。利貝特的最新著作16提供了關于他多次探索判定此現(xiàn)象的概要,而這個現(xiàn)象現(xiàn)也由他本人而得名。
在利貝特試驗中,受驗者被連線到大腦監(jiān)視器和記錄皮膚表層電量的電流計。大多數(shù)情況下(例如蘇珊?布萊克莫在《關于意識》里描述的那樣)被調(diào)查的行為是晃動手指。受驗者被告知注視監(jiān)視時間的一個移動點,然后晃動手指來報告時間。
利貝特注意到大腦中被他叫做“準備電位”(readinesspotential)的現(xiàn)象——大腦通過發(fā)動系統(tǒng)啟動行為——在行為本身之前大約550毫秒啟動。然而大約350毫秒之后,受驗者才意識到他們要擺動手指的意圖。雖然在行為之前還有200毫秒,但這個意識在大腦準備活動之后。當然,這350毫秒的差異可能是由于受驗者觀察和報告的動作遲緩。對此利貝特不同意此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