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要把這段話譯成英文,那么這里的“負責任”是要譯成“accountability”,而不是習知的“responsibility”。郭臺銘又繼續(xù)提到:要不斷提高各階層干部“負責任”的意識及能力,讓干部“能自始至終負責任地完成過程?!彼J為“負責任”是管理的靈魂。這中間所談論的,其實都是“當責”。
2006年6月,郭臺銘提出鴻海接班人的三條件:品德、責任感與有意愿工作。其中第二點的“責任感”,揆諸郭董之前眾多論點,此“責任感”當是本文所述之“當責”。
最后,要分享的是作者10余年來在企業(yè)界應用“當責”,并專心研究國內(nèi)、外“當責”有關(guān)眾多論著后,于最近幾年來在美國硅谷、新加坡、日本與中國臺灣科學園區(qū)、工業(yè)區(qū)、研究機構(gòu)、大學、政府機構(gòu)乃至傳統(tǒng)產(chǎn)業(yè)中幾十場有關(guān)“當責”演講會與研討會的心得及顧問工作經(jīng)驗。
? 絕大部分參加者都是第一次接觸并理清所謂當責(“accountability”)的概念—— 一直都沒有適當中文譯名出現(xiàn),英文開始念時有些不順,越念才越順—— 研討心得中每每表示深具“震撼性”,也共鳴了許多管理者與專業(yè)人的心靈。
? “當責”觀念尖銳面對華人傳統(tǒng)文化,但每場研討會后評估的接受度與可應用性多高高在90%以上—— 顯示在華人管理世界中也普受接納與歡迎。
? “當責”其實不是外來文化—— “原來這就是當責,這正是我原來想說、想做的;但沒想這么透徹,這么精準,也沒做得那么堅持?!?/p>
? “當責”立論清晰、切中時弊,精確定義一些模糊與爭議的地方,能喚醒有心人、管理者與領(lǐng)導人的原知與勇氣,精準指出努力與堅持,或不必堅持的角度與方向。
? 最受歡迎的議題如下所列。
? “當責”的真義、層次、運作環(huán)境、應用工具。
? “當責”如何推動專案、提升執(zhí)行力、厘清角色責任、改善授權(quán)授責狀況、增進團隊默契、提升領(lǐng)導力。
? 如何訓練部屬與自己負起“當責”,交出成果!
? 更多的企業(yè)應用實例。
? 如何形成“當責”的企業(yè)文化。
? 許多類似感想如:“當責”能“重新定位自己,突破以往格局,工作視野變廣”。
? 會后常討論的是:希望我老板、同事、部屬都知道,不讓自己成為孤軍、孤島或孤鳥;如何推廣至全體同仁,相互砥礪,并落實為公司文化。
這些感想與意見催生了這本書,這本書也將這些受歡迎、被需求的議題做了深入的分析并提出對策。
據(jù)稱,英文單詞“accountable”(當責)第一次有正式記錄的使用,可遠溯自西元1688年,當時英皇詹姆斯二世(King James Ⅱ)對他的人說:“我為我公開且自愿所做的或所說的所有事,承擔‘當責’?!?“I am accountable for all things that I openly and voluntarily do or say.”)君無戲言,當真擲地有聲。
20世紀50年代,通用汽車強化了“當責”概念在企業(yè)現(xiàn)場的應用;20世紀80年代,進一步的“當責”應用工具,如RACI、QQT/R也逐漸發(fā)展出來;20世紀90年代是“當責”論述與應用風起云涌的年代;其時也,管理顧問、專家學者、企業(yè)經(jīng)營者乃至非營利機構(gòu)及政府機關(guān),共同努力扭轉(zhuǎn)“當責”的負面形象,推動“當責”積極應用于厘清責任與角色、經(jīng)營專案、提高執(zhí)行力與領(lǐng)導力,甚至達于“社會當責”的應用層次了。
這是第一本精論“當責”概念、原理、架構(gòu)及應用的中文書,希望的是:讓我們一起在華人世界里,也迎接“當責”時代的來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