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 ARCI應(yīng)用實例:如何建立ARCI矩陣的
模式
建立ARCI責任圖解,基本上有7步可供參考。
1. 確認關(guān)鍵性商業(yè)流程、功能、決定或活動,進一步分析這些流程與活動,視需要再細分成細項工作。此部分將成為ARCI矩陣之最左垂直欄目,計劃較大時可能綿延數(shù)張紙。
2. 確認需介入的人員、職位或部門,列成ARCI矩陣之上端水平欄目。
3. 建立中間區(qū)之角色與責任草圖。最先只是先與少數(shù)決策者進行,將A、R、C、I排入矩陣圖之中間部分。
4. 召集所有參與人員,召開ARCI會議。說明、溝通并解決矩陣“草圖”中在流程/次流程、活動/次活動、人員/職位角色及ARCI責任分配中的問題與建議,達成共識。
5. 建檔業(yè)已成共識之ARCI矩陣責任圖。復本分送所有參與者及相關(guān)支持部門,公告周知,確定沒人裝迷糊。
6. 繼續(xù)在后續(xù)會議中溝通、強化ARCI責任圖解,以及當責的責任觀。
7. 繼續(xù)追蹤。確保ARCI關(guān)系的正常運作,鼓勵參與人員遵守該有的角色。如有需要,則在過程中重審角色與責任,重建責任圖解。
ARCI在運作時,也有一些重要的行事準則,具體如下。
1. 記取這種以“當責”為主而形成的新哲學、新文化。我們要:
? 盡量減少重復、官僚的:“‘核對者’核對‘核對者’”(checkers checking checkers)——一個案子如有20個簽核,誰該負全責?
? 盡量減少“多層式輾轉(zhuǎn)報告”(multiple reporting) ——你玩過報告經(jīng)三、五人后,完全失真的游戲嗎?
? 鼓勵團隊合作;
? 不追求100%的精確度。
2. 盡量將A與R派往可能的、最低的階層;讓上層人員不虛攬工作,下層人者權(quán)、責、利益相符。
3. 每一個活動只能有一個A。
4. 權(quán)力必須與當責相隨,當責者要獲得適當授權(quán)。
5. 盡量減少C與I人員的數(shù)目。
6. 所有的角色與責任必須定案、歸檔并完整溝通。
也許,你已經(jīng)發(fā)現(xiàn)ARCI運作后,一定可以得到下列好處。
1. 因為當責觀念確立,生產(chǎn)力(productivity)必然提升。
2. 因為減少重復與不當工作,故產(chǎn)能提高。
3. 因為取消不需要的層級,而且將當責放在正當?shù)膶蛹壣?,故可簡化組織架構(gòu)。
4. 參與人員都能加入角色、功能與責任的討論,故形成更好的訓練效果。
5. 因為有溝通界面(即C與I)的建立,故可建立更好的規(guī)劃流程。
6. 當責的有力責任觀,加上ARCI的有效責任圖解,必然從最基本人性面與制度面提升執(zhí)行力(execution)。
3.8 ARCI應(yīng)用實例:承擔當責者有資格標準
參閱圖2-5的ARCI運作模式中,左邊是A與R的互動方式與責任分野,中間是一個溝通界面,與右邊支持系統(tǒng)的C與I達成互動;右邊支持系統(tǒng)的互動方式:一個是雙向的(C),另一個是單向的(I)。
左邊的圖形有點像豬頭,像豬頭是有意的、有典故的。前面第2章中曾談到:不論A或R,負責任都是必須有承諾(commitment)的。A不只是對自己,還要對別人(如顧客、老板、同僚等)有承諾。這個“承諾”與“介入”(involvement)有何分別? 例如,有人說“這個案子,我有介入”與“這個案子,我下了承諾”,兩者有何分別?我們常舉用西式早餐中火腿蛋的故事:對給出火腿而言,豬是下了承諾(commitment);對給出雞蛋來說,雞只是介入(involvement)。
有了承諾,才會有當責;有了當責,才會有成果。沒有當責,卻有了成果,那只是運氣——職場老將,如是說。然乎?否乎?我將在第10章中講清楚、說明白。
“阿喜法則”中的A,有人不想當、不敢當;但,也不是阿貓阿狗都能當?shù)摹O旅娣窒硭膭t在顧問工作中的小故事。
3.8.1 “你就當那個豬頭吧”
有位老板開完研討會后,很有感動;回公司后,派任一宗項目時,對一位“當責者”(A)說:“你就當那個‘豬頭’吧!”他的話差點引發(fā)誤會,其實那是一種恭維,因那人已具備資格,足以承擔此重任了。
當A確是要有資格限制的,不是想當就當,也不宜想推就推。想當A至少需對下列4項要素很有概念:如組織的運作與企業(yè)文化、專業(yè)領(lǐng)域中的專業(yè)能力、管理的基本及更高知識(當然含當責)與管理中的軟性因素如情商(EQ)、特質(zhì)(當責常屬其一)等。4種因素加總后,例如,必須能達到80分,你才具備資格做“豬頭”,做A(當責者)。
如果在組織內(nèi),找不到80分的;你自然就去找85分,或往更上層樓找90分的——然后就大材小用或虛浮兼職,或因“能者多勞”而硬邀“能者”再加一份可能讓他滅頂早死的工作。
那么,你能反其道,找75分的嗎?
當然可以。ARCI運用的原則也比較希望你會找75分的;75分的會闖禍嗎?可能,但有C在運作,闖禍機會少些。別忘了,闖禍也是成長的要素之一,“容錯”是一個培養(yǎng)領(lǐng)導人必備的環(huán)境。
那么,70分的,也可以嗎?也許吧,咬咬牙或咬緊子彈(bite the bullet)。
那么,65分的,可以嗎?絕不可以。他肯定還不夠資格當“豬頭”。許多項目執(zhí)行不佳、交不出成果,就是因為有許多主管不夠A硬充A,該是A卻非A;在A、R、C、I中打迷糊仗,似是而非、欲迎還拒,還自覺很無辜地搞垮了大小項目。
3.8.2 “我只是個協(xié)調(diào)者(coordinator)”
曾輔導一位新產(chǎn)品開發(fā)的項目經(jīng)理,發(fā)現(xiàn)角色與責任上有很大的斷點(disconnect),他說:“我其實只是一個協(xié)調(diào)者(coordinator)?!蔽艺f:“不然,老板說你可是負責新產(chǎn)品成敗的當責者。”
所謂的“協(xié)調(diào)者”應(yīng)是一位在A、R、C、I 4個角色間,或幾個R之間穿梭游走、折沖溝通,或隨時下海支援、隨時另有任用的人物;基本上是不必太負責任的,折沖有了結(jié)果上稟老板即可。論功時肯定有賞,論過時肯定可閃——因為,該說的都說了,該聯(lián)絡(luò)的都聯(lián)絡(luò)了,“我已經(jīng)盡力了”。
我們進一步來看看下面“你以為,別人以為”的分析,很有趣的。
? “你以為自己是R,別人以為你是A”
后果:你下海猛干,發(fā)展各種方案;但,別人以為你是最終責任者,因此給你很少細節(jié)、很少原始資訊;他們期盼你在決策過程的后段才介入。
? “你以為自己是A,別人以為你是R”
后果:你一直在等待研究分析后的可行方案,準備做決策后整體行動,別人則正等你啟動主要部分的工作,所以大家按兵未動,相互觀望。
? “你以為自己是C,別人以為你是I”
后果:你希望有機會在決策之前,提供實質(zhì)實效的意見;別人卻以為你只需在事后告知即可。于是,你有許多問題每天出現(xiàn):“為什么沒先知會我?沒人問我?”
? “你以為自己是I,別人以為你是C”
后果:你不想介入決策過程,只想知道最后決定,別人老拉著你要意見,等待你的反應(yīng);于是“李大老怎么說?張老大說什么?”無端讓困擾滋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