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需求反向推算:你可以讓客戶等多久才能得到滿足?為了做到這一點而改造的“生產方式”就是敏捷制造。企業(yè)如何做到敏捷制造?怎么做才能更容易滿足不同的需求,同時也是更便宜的“交付模式”?如何能夠在客戶忍耐的時間范圍內實現(xiàn)“送貨上門”的承諾?
第16節(jié) 更聰明的生產:敏捷制造
敏捷制造的最終目標是消除不便,讓整個社會的供需交換無縫進行,并不以犧牲效率為代價。要做到這一點,我們首先需要突破“傳統(tǒng)制造”的束縛,將制造業(yè)的起點從原料轉向需求。
一 產品的周轉時間
1988年,美國通用汽車公司和里海大學的Iacocca研究所在美國國防部的資助下,分析了數(shù)百例的優(yōu)秀報告后,提出了《21世紀制造企業(yè)戰(zhàn)略報告》,在這份報告中提出了“敏捷制造”(也被稱為“靈捷制造”,agile manufacturing,AM)的概念。1992年美國政府將敏捷制造模式正式確定為21世紀制造企業(yè)的戰(zhàn)略。
也許這樣的定義仍然讓你無法想象“敏捷制造”可以做到什么。如果你還記得在第三章中,我們曾經(jīng)討論過,有一種類型的創(chuàng)新需要繞開中間渠道,實現(xiàn)更為簡化的“供求交換”。要做到這一點,“敏捷制造”就是“傳統(tǒng)”制造型企業(yè)努力的方向。
如何判斷你的企業(yè)是否比以前更敏捷,最常見的指標是“周轉時間”。做個簡單的實驗:將你最近購買的原材料貼上“條形碼”,記錄它被購買的時間,然后經(jīng)過所有工序,當它被成功交換到下游的時候,再次掃描這個“條形碼”,記錄它被銷售出去的時間,這二者之間的時間差是多久?一個月?一周?還是幾個小時?
這里有一些參考數(shù)據(jù):TAL這家以香港為基地的成衣公司,可以在一周內在全球為所代理的幾十個品牌的男士襯衣補上庫存;雅芳在中國利用第三方物流保證48小時“端到端”的直達配送,改變了過去自建倉庫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