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言不可輕慢:同聲傳譯室
議會大廳,讓我感到吃驚的還有二樓的一排小玻璃房子。議會負責人告訴我:那是同聲傳譯室。
誰見過一個國家議會開會時,居然要像聯(lián)合國大會一樣,安排同聲傳譯,多數(shù)議員要戴著耳機聽報告?
盡管印地語和英語為印度的主要官方語言,但印度憲法承認的官方語言多達十幾種。任意一張印度紙幣上,都可以看到上面密密麻麻的一排不同文種的標注。在生活中,各邦都以當?shù)卣Z言為主,常用語言有數(shù)十種。
議員們來自全國各地,當然要體現(xiàn)“代表性”。即使熟悉印地語、英語,發(fā)言時也要操著泰米爾語、奧利亞語、泰魯固語、孟加拉語、旁遮普語、烏爾都語等家鄉(xiāng)語種來發(fā)言。他們一張嘴,同聲傳譯室里四十多種語言的譯員就得忙上了。
不過,對譯員來說,這些語言之間的轉譯是小菜,真正困難的是帶泰米爾口音的印地語、帶泰魯固口音的英語、帶奧利亞回音的孟加拉語等以及各種語言的交叉混用!政治家的演講,還往往有自己的語言習慣,有意“鄉(xiāng)音不改”。像比哈爾邦的政治強人拉魯,其濃重的地方口音甚至成為個性政治符號,和穿民族服裝、印式拖鞋一樣,是自然本色、接近民眾的標志。但苦了譯員和聽眾了。
印度一直宣傳,民主制度是印度各族群、各地區(qū)團結的保證。不過,民主的反作用可能是地方利益至上,各種小團體各說一套,造成難以決策集中。像印地語的推廣問題,很多屆政府都曾經(jīng)下決心采取行動,都被地方邦議員為了各自利益反對駁回。沒有議會多數(shù)席位,連語言都無法整合,通行不了“標準話”“普通話”,其他重大決策要集中統(tǒng)一恐怕就更難了。
有意思的是,近來地方議員們興起了學習印地語的風氣。他們發(fā)現(xiàn) :媒體聽不懂他們的地方語言,就不給報道,少了出鏡率,虧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