討論經濟形勢的時候,有一個比喻很流行,那就是“三駕馬車”。這個比喻把本來龐雜無比的國民經濟,簡化為“投資、消費、出口(其實是凈出口)”三駕車,很形象、很生動、很好懂。派生出來的一個效果,就是把國民經濟管理或“宏觀調控”,也看得像趕馬車一般,這里一鞭子,那里一鞭子,經濟就跑起來了。
我的觀點是,從現在的實際情況看,恐怕沒有這樣的機會,可以輕輕松松幾鞭子,就把中國經濟重新趕回高速增長的通道。
分析一下吧。外需乏力,特別是發(fā)達經濟所體謂的“新常態(tài)”,不是我們打鞭子就可以打上去的。國際上倒有一些聲音,認為中國的高速增長有助于全球復蘇。但過去很長時間中國是靠出口驅動高增長的,未來究竟誰靠得上誰,現在還真不好說。
內需除了消費,就是投資。如何擺布這兩駕馬車,認識上似乎有擺動。刺激消費、向內需轉型,講了很多年,效果還不明顯。不過希望拿國內消費的增量來抵消外需減緩,看來做不到。于是,最近的輿論是重新強調投資,認為中國經濟的持續(xù)增長還要靠投資驅動。
我的看法,投資與消費有矛盾,但不對立。從概念上講,投資就是減少今天的消費,以換取明天更多的消費。譬如今天少吃糧食,省下來釀酒,將來喝酒的享受大過今天吃飯,那就是投資。也可以說,投資是把時間引入的消費,所謂投資決定,就是在當下消費還是未來消費之間作抉擇。
把時間引入投資決定或跨時間消費的選擇,會帶來不少麻煩。
第一,投資可能失敗。譬如釀酒,可能出佳釀,也可能出劣酒。如果把省下來不吃的糧食放壞了,更是血本無歸,全盤皆輸。很明白,凡投資都可能失敗。所以,除了技術、經驗、知識和運氣,最重要的是要有對投資效果負責的一套體制。
第二,在今天的消費與明天的消費之間,要有恰當的比例。這也是常識:把所有的糧食都拿來釀酒,誰也吃不上飯,統(tǒng)統(tǒng)餓死,投資成就再偉大也沒有意義。反過來,吃光分凈,將來的享受就沒有了。問題是,在兩個極端之間,如何保持消費與投資(未來消費)恰當的比例?答案是,對一個大經濟體而言,最實用可靠的,還是要讓“相對價格機制”發(fā)揮作用。今天吃一缽飯,有一個價;省下來釀酒,又一個價;釀五年的酒,再一個價,十年的,還有一個價——就是靠相對價格的高低不同,引導無數市場中人決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