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拳經(jīng)拳法備要
少林拳威震天下,但相關傳說,多屬虛妄。真正足以考其拳法者,厥推清康熙年間張孔昭《拳經(jīng)》一書。
此書認為:「拳法之來,本于少林寺」,確認了少林寺在拳法上的宗祖地位。其技亦本之「玄機和尚秘傳」,后來雖另有心得及發(fā)展,但基本拳理和拳術架勢,大概仍不脫此一淵源。后乾隆時人曹煥斗據(jù)其書作注解,編成《拳經(jīng)拳法備要》,里面就仍可看到「少林寺短打身法統(tǒng)宗拳譜」「少林寺玄機和尚傳授身法圖」「少林寺短打推盤步法」等,淵源自不可掩?,F(xiàn)在我們要考察清朝初年少林拳的姿貌,僅存此書可供追躡了。
把天下拳術都推源于少林是不對的。少林在明代中期,僅以棍聞名,故戚繼光《紀效新書?拳經(jīng)捷要篇》歷數(shù)天下武術,只說「古今拳家,宋太祖有三十二勢長拳……」等。后來少林寺僧人努力鉆研拳藝,少林拳才聲名鵲起。建立聲望后,徒眾漸廣。其徒眾推重師門,便不止說他的拳法本于少林,更要說天下拳法也都源出少林了。張孔昭這本書,序文照抄戚氏《拳經(jīng)》論宋太祖長拳以下一大段,卻在上面巧妙地加上「拳法之由來,本于少林寺,自宋太祖學于其中而名遂傳于天下」,很能看出這番用意。
實則少林拳自有其特點,與長拳,以及以長拳為基礎所發(fā)展的拳藝(例如戚繼光的拳勢或太極拳之類)并不相同。少林乃是短打。這不僅有短打步法、身法諸圖譜可證,其拳理也屬短打。
現(xiàn)在它所存各拳式圖,都沒有伸拳舒腿的。兩肘垂于腰際,兩手上不過肩,下不踰膝,門戶甚小,下盤又很低,正是典型的短打型態(tài)??磥憩F(xiàn)今所傳南派,即傳說中由少林弟子洪熙官等人所創(chuàng)的洪拳之類,仍保持這種風格。傳說中由洪拳發(fā)展出來的醉八仙拳法,也早就完整地記錄在這本《拳經(jīng)》中。
〈拳經(jīng)問答歌訣〉曾對此有闡發(fā),云:「問:『短打勝長拳,何也?』答曰:『短兵易入。長來短接易入身,入身跌撥好驚人,里裹打開左右角;外裹打入窩里尋』」。短打,因為架子小、出手短,所以要勝敵就須欺入敵人身畔。這本拳譜,反復說明身法步法,即是教人如何打入圈子里去。所謂打開左右角、打入窩里去、短身易入,均指此言。其論步法亦最詳,如寒雞步、顛狂步、梅花步、之字步,玄子步,回龍勾、太極八步……等,重在左右閃身、射入攻敵。強調:「凡與人對敵時,身法帶縮,腰法帶彎,偷步宜快宜活」,也是同一個道理。
這種拳法,可能是由猴拳發(fā)展來的。戚繼光論古今拳家時已談到猴拳;明人王士性也在〈嵩游記〉中說他曾在少林寺見過僧人打猴拳。這本拳譜里,鐵拐顛椿式、站步式,亦均談及猴拳。
八、萇氏武技書
明末清初,是我國武學突飛猛進的時代。突破的一個關鍵,在于將武術跟氣論結合起來說。
早期論武技,只談進退趨避、手法步法;可是到了晚明,武術跟養(yǎng)氣、運氣等氣論結合了,使得武學內(nèi)向化,不是注重力量、速度、技巧,更要強調內(nèi)在的氣的作用。如《易筋經(jīng)》教人由外壯轉而追求內(nèi)壯,要人讓氣沈入筋膜之間,即為一例。這種內(nèi)向化的傾向,導致「內(nèi)功」逐漸盛行。同時,因為養(yǎng)氣運氣須運用一些佛教道教的修煉法門,也使得武術與佛學道學越來越緊密。
在這種發(fā)展過程中,有一本書起著關鍵性的作用,那就是萇乃周的《萇氏武技書》。
萇乃周是乾隆時河南人,曾撰《周易講義》,是一位儒生。故其拳又號為儒生拳。著作甚多,后人整理成為《萇氏武技書》,凡六卷七十四篇。
其中卷六是槍法棒法劍法,卷五是拳譜,其余四卷倒是論氣的多些。而其氣論,卻又不是儒家孟子知言養(yǎng)氣那一套,乃是由道教丹法及醫(yī)學上轉化而來的。
因此此書開宗明義即是〈中氣論〉,它解釋道:「中氣者,即仙經(jīng)所謂元陽,醫(yī)者所謂元氣。以其居人身之正中,故武備名曰中氣。此氣即先天真乙之氣?!箍恐粑?,將氣運于周身,流行于經(jīng)絡臟腑,則「煉形以合外,煉氣以實內(nèi),堅硬如鐵,自成金丹不壞之體」。
此即內(nèi)外兼修之法。在此書之前,我國武學從無此等論調,此后卻成了普通常識。
其書卷一卷二,大抵講的都是如何煉體內(nèi)陰陽兩氣之法,追求「神以氣會,精以神聚」。然后再教人煉形之法,煉形也講究形氣合一。其拳二十四式,每勢均須配合氣,陰陽流轉,引出自然之力,而非使蠻力。
這本書的論述路數(shù)如此,而具體言說,則精義甚多。例如它強調心的作用。武術搏擊,靠心智修為工夫,而非體能勁力,這就把武技提升為武道之層次。心是靈妙的,「觸而即發(fā),感而隨通」,故它雖教人廿四勢拳招,但卻強調當機。其機只在敵人一動之間,敵不動我也不動,敵動,機現(xiàn),我即因此機,乘其氣已動而擊之。這就超越了固定套路拳式之格套,而且以靜制動。再則,粘法,也是此書首創(chuàng)。它說用功時兩臂都要柔軟,不可使力,粘到人時,氣貫力出,才能傷人。若敵來攻,則邀住他手,粘連不離,隨我變化。后來太極拳講究以靜制動、以慢打快、柔軟、粘,都有承流接響之跡。
萇家拳,后世失傳了,今所見者,均非原貌。但其拳譜之價值,實超越了一宗一派的意義。
九、形意拳要論
拳分內(nèi)家外家。所謂內(nèi)家拳者,據(jù)最先提出這個名詞的黃宗羲說:「以靜制動,犯者應手即仆」??墒且驗樵缙诘膬?nèi)家拳法業(yè)已失傳,所以我們通常是以太極拳這類拳法為模型來認知所謂的內(nèi)家拳法。
但一般也稱為內(nèi)家拳的形意、八卦,其實就跟太極頗為不同。起碼它們不像太極那么靜態(tài)、那么柔軟、那么遲緩。
形意拳的名義及來歷,也是個謎。一說達摩傳法、張三豐演術、岳武穆創(chuàng)拳,在內(nèi)為意,在外為形,故稱形意。一說乃張三豐創(chuàng),岳飛為之著譜闡發(fā)大要。一說岳飛創(chuàng)「意拳」,清初姬際可獲其譜。一說本名「心意六合拳」,為姬際可所創(chuàng)。
到底是形意拳、意拳、還是心意六合拳呢?看來達摩、張三豐、岳武穆也都不可靠,此拳應起于清初。重點也不在六合,而在五行。
今存形意拳譜,號稱為岳武穆所傳之拳經(jīng),有好幾種。其基本道理,是一氣化兩儀,兩儀生三才。三才為基本式,凡形意拳起手收手均以三才式為主。以三才基本式,配合身、手、腳、步四法,形成五拳。拳屬五行:劈如斧,屬金,可養(yǎng)肺;攢屬水,可補腎;崩屬木,能舒肝;炮屬火,能養(yǎng)心;橫屬土,可理脾。
形意拳極為簡樸,基本上就只這五行拳。練時一拳一拳反復練熟,再串起來練五行生克、五行連環(huán),如是而已。
但天地運化,有五行之后,還要化生萬物,故拳不能止于五行,更要以十二物來象萬物之形,打十二形拳。十二形為龍、虎、猴、馬、龜、雞、鷂、燕、蛇、、鷹。各形也是單獨練,再串起來,稱為「雜式捶」。如相對練習就叫「安身炮」。
五行拳只有五式,十二形只有十二式,又無套路,其簡樸可知。但這套拳,幾乎全是攻擊進手,動作則講究迅疾,譜云:「身如弩弓拳如箭」。拳則五行須如炮擊、電鉆、斧劈、崩撞,其猛烈也可知。跟太極拳迂緩柔軟且以靜制動者頗為不同。
但它有幾個特點,一是講究氣的運用,此不僅在動作中的調呼吸,更在于運氣。運氣、形成了勁,是它第二個特點。勁不是力。它說勁有明勁、暗勁、化勁之分。練拳的人,初習拳以熟練拳式為主,用明勁。漸漸地就須練暗勁。否則拳式如此之簡,欲能傷人敗敵,豈能徒恃其力?再者,拳是配合陰陽五行而創(chuàng)的,也具有調理內(nèi)臟的養(yǎng)生功能。這些,是它被視為內(nèi)家拳的主要原因。
今存《岳武穆形意拳要論》共十篇,大概也是清人所造,與岳飛的口氣不符,但論拳理而強調步法,甚為切要。形意拳拳式甚簡,而能實戰(zhàn)有效,步法奇幻,確為一大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