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擔任過北大教務長的樊際昌說,梅貽琦是個只知有事,不知有我的人。他服務于清華近五十年,非常關心愛護學生,先后培養(yǎng)出數以萬計的優(yōu)秀人才,這些人為學術事業(yè)作出了杰出貢獻。
梅貽琦對學生的關愛,主要體現(xiàn)在他的通才教育思想上。關于這個問題,我在《清華大學與通才教育》中作過介紹。這里我只想強調,通才教育與專業(yè)教育的根本區(qū)別,用愛因斯坦的話來說,就是前者是要培養(yǎng)“和諧發(fā)展的人”,后者是想把人變成“一只受過很好訓練的狗”,或者一臺“會說話的機器”。陳丹青先生感嘆說,如今的學生是“有知識沒文化”、“有技能沒常識”、“有專業(yè)沒思想”,我看這與多年來整個社會不重視通才教育有關。除此之外,梅貽琦對學生的關愛還表現(xiàn)在許多方面。翻開《梅貽琦教育論著選》,有不少是在開學典禮、畢業(yè)典禮或其他活動上的講話。比如當選教務長之后,梅貽琦對即將留美的學生說,你們到美國后,只有保持科學的態(tài)度,才能對美國有充分的了解,才能獲得真正的學問。他認為所謂科學的態(tài)度是:“第一不預存成見;第二要探究事實;第三要根據事實,推求真理;第四要對于真理忠誠信守。”(該書第4 頁)這些話樸實無華,卻蘊涵著深刻的道理。
我注意到,在這本書中,涉及體育內容的很多。早在民國初年周詒春擔任校長的時候,清華的體育活動就非常活躍。絕大多數人認為,所謂體育主要有兩個功能:一是鍛煉身體、磨練意志,二是奪取獎牌、為國增光。但這種認識是有問題的。梅貽琦擔任教務長以后,就明確告訴學生:“須知體育之目標,不單是造就幾個跑多快,跳多高,臂腿多粗的選手,不單是要得若干銀盾、錦標,除此之外,也許可以說在此之上,還有發(fā)展全人格的一個目標。”(同上,第8 頁)1934 年,他擔任校長后又對同學們說:“青年對于學問研究,精神修養(yǎng)各方面,均須有人領導提倡,而體育的主旨,不在練成粗腕壯腿,重在團體道德的培養(yǎng)。我國古重六藝,其中射、御二者,即習勞作,練體氣,修養(yǎng)進德。后人講究明心見性,對勞動上不甚留意,是以國勢寢弱。吾們在今日提倡體育,不僅在操練個人的身體,更要藉此養(yǎng)成團體合作的精神。吾們要藉團體運動的機會,去練習舍己從人,因公忘私的習慣。故運動比賽,其目的不在能任選手,取勝爭榮;在能各盡其可盡的能力,使本隊精神有有效的表現(xiàn),勝固大佳,敗亦無愧。倘遇比賽,事先覺得無取勝可能,遂避不參加,忘其為團體中應盡的任務,是為根本錯誤。”(同上,第62 頁)
用通俗易懂的話來介紹西方成功經驗,并希望現(xiàn)代文明的種子在中國落地生根,開花結果,是梅貽琦那一代自由知識分子的共同特點。拿這些話與儲安平早年寫的《英國采風錄》對照一下,可以幫助我們進一步理解什么是真正的體育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