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馬鞭一樣,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鞍。平日里大家共用一匹馬,但鞍卻絕不混用??ㄎ鲃倧耐饷婊貋恚柜R胡力就急著要去趕羊。而要趕的只有兩三只,跑得又不遠,一會工夫就追回來了。但就這么一會工夫,他也要卸掉卡西的鞍換上自己的,又套又拽又捆又系又扣又拉。不辭辛苦。鞍非常沉重,何況還有馬嚼子、馬籠套、馬肚帶等一整副裝備。在我看來,換個馬鞍麻煩得要死。
有些牧人的馬鞍也總是被極力地雕琢,描金鑲銀,爭奇斗寶,但那是有錢人家的馬鞍(那樣的馬鞍不用時也會供放在房間的顯眼位置)。常見的則都是普通的紅漆木鞍,上面搭一條疊起來的薄毯。
只有騎馬的時候才給馬上鞍、戴籠套。平日里馬兒們都空身輕行,優(yōu)哉游哉四處食草上膘。
還有一樣事物與馬關(guān)系密切,那就是馬絆子。一般都是羊毛繩編的,呈“8”字形,兩個圈上都有活口,用木銷子別著。暫時不用馬的時候,就給上了絆子,讓它到處吃吃草喝喝水什么的(除非去到人多熱鬧的地方,或停留時間非常短暫,一般是不會拴馬的)。
上了絆子的馬,一小步一小步地四處瞎逛,雖然活動自由,卻絕對沒法走遠,走遠了也容易追回來。雖說是限制行為的措施,但依我看,馬是非常樂意被絆起來的,大概它也知道那總比被拴起來強。它一看主人解下絆子(一直被掛在馬鞍旁)彎下了腰,就曉得要干什么了。趕緊很配合地挪挪蹄子,使左邊的前腿和左邊的后腿靠攏了。這樣,很輕易地就被絆住。
很多粗心大意的人,到了地方直接將它們拴起來了事,一拴大半天。而拴的地方又沒什么草,就薄薄的一小片。馬兒仔細地啃著那點草皮,委委屈屈,把鼻子擠得皺皺的。我都想幫它挪一挪,拴到一個草厚的地方去。
我很喜歡給馬上絆子,滿足于一種奇妙的溝通——它是順從的,而我是坦然的,我們都不存戒備之心。
一開始是大家?guī)臀易鲞@種事。我旁觀幾次后,就自個去做了。當(dāng)大家突然看到李娟蹲在馬肚皮下,已經(jīng)套好了一條腿,正用力握著馬的另一只蹄子拼命地又拽又拉時,嚇得要死:“李娟!馬踢你!”……被踢當(dāng)然很可怕,但它干嘛要踢我?我又沒惹它。馬也莫名其妙。它想:動作這么慢,真笨。為了幫助我,它又把兩條腿靠得更攏一些。
馬總是很辛苦的,所以結(jié)束完長途跋涉后,一到地方就要喂它一些好東西,是犒勞也是表彰嘛。所謂好吃的東西,一般會是黃豆、玉米粒之類。為了防止別的牲畜和它爭搶,就把這些好東西裝進一只布口袋,再套在它的嘴上,系在它腦袋上,由著它好好地吃獨食。
那個布口袋完全兜住了馬的嘴臉,馬要做的只是張一張嘴。它一動不動站在那里,仔細地嚼啊嚼啊,越吃越少,漸漸就夠不著剩在袋底的最后一點苞谷粒了。那時,它就甩一下腦袋,令苞谷粒跳動起來,然后趕緊張開嘴接住幾粒。于是就這樣邊甩邊吃,一直到口袋輕飄飄地完全空掉為止。
真聰明!故事里那個脖子上套大餅的懶人,夠不著時都不曉得轉(zhuǎn)一下餅。
吃飽了沒事干的馬,則會原地站著,一上一下極富節(jié)奏感地晃動脖子。一頓一頓,猛地點頭狀。不知又是什么道理。難道是在幫助消化?
有的馬吃飽了則會在草地上滿地打滾,四蹄朝天,一扭一扭地蹭背。蹭半天才翻身起來,渾身一抖擻,把毛發(fā)抖順了,一副舒服得不得了的樣子。
之前常常納悶為什么有些馬的背上怎么會糊有牛糞,牛能站那么高嗎?原來是打滾時蹭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