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歐地區(qū)有數(shù)千個這樣的國家機構(gòu):在這里,大量的精神疾病患者在行動自由受到限制的狀態(tài)下度過自己的一生。大約30歲的M女士就是在某一個這樣的機構(gòu)里被懷上和撫養(yǎng)的。她生活的機構(gòu)名叫代米爾卡皮亞專門機構(gòu)(Demir Kapiya Special Institution),位于馬其頓南部,靠近山脈之間的一個裂谷,瓦達河經(jīng)過這道裂谷,一路向南流向希臘。
M女士的母親懷她的時候,她的父親還能坐著輪椅吃力地在病房里來回移動,她的母親也能夠在地板上拖著沉重的步伐從一個房間走到另一個房間。在她母親懷孕6個月的時候,病房的護工才發(fā)現(xiàn)這一情況。當預產(chǎn)期來臨時,一名社工開車將她母親送到了一家婦產(chǎn)醫(yī)院。嬰兒時期的M女士在孤兒院度過了3年,后來醫(yī)院的工作人員報告說有跡象表明她也患有精神疾病。于是,她被轉(zhuǎn)送到了這家收容所,被安排在兒童病房,但是床位距離父母的床位不遠。
M女士學著同周圍那些吐字不清、費盡氣力才能說個連貫句子的人交談。一個護工成了她某種形式的教母,有人給她帶來一輛粉紅色的自行車,但是沒有人請任何理療師或語言治療師來為她治療,沒有人想過讓她去上學,沒有人登記過她的出生情況,沒有人告訴過她其實她并不窮,也沒有人告訴她,在外面她還有一個叔叔。當她去看望父親的時候,沒有人向她介紹自己。在我們前往訪問的那些日子里,代米爾卡皮亞專門機構(gòu)的工作人員把M女士藏了起來。
在被送進代米爾卡皮亞專門機構(gòu)之前,“準居民”應該被診斷為患有嚴重殘疾。M女士曾經(jīng)看到過很多臥病在床而無法自由活動的孩子,他們每天只有盯著四周的墻壁而無可奈何。他們根據(jù)自己的情況搖頭或翻動身體。別人觸摸他們時,他們會做個鬼臉,也許這就是一個微笑。他們發(fā)出的咕咕聲、呀呀聲以及啊啊聲表示他們試圖說話。
M女士的父母患有嚴重殘疾,他們四肢彎曲,說的話也只有M女士自己能聽懂。這棟樓里的其他成年人也一樣是嚴重殘疾人士,包括被安排在頂樓的那些臥床不起的人。收容所不允許外人訪問這些頂層的人。一個由醫(yī)生、護工和其他專業(yè)人士組成的官方委員會負責確定收容對象是否為“嚴重殘疾”,是否要把他們終生關(guān)押在這個收容所里。
在有些情況下,比如M女士的情況,委員會成員就不會考慮“嚴重殘疾”的判定標準。M女士雖然說話含糊不清,但是能說出簡單的、有連貫性的句子,她還能跳馬其頓的圓圈舞,而且步調(diào)絲毫不亂。這個收容所的另外一個“居民”B女士是一個小兒麻痹癥的受害者,也是M女士的朋友。B女士教M女士如何使用縫紉機錠子、縫衣針以及線軸,如何制作衣服之類的事情。也許收容所里沒有一個工作人員認為M女士和B女士實際上屬于這里,也許誰也不會想到M女士在這里度過了這么多年之后居然想要離開這里,也許誰也不會想到收容所外面居然還有人會發(fā)現(xiàn)M女士的存在,或者會發(fā)現(xiàn)她和B女士以及其他病人并不是嚴重殘疾。收容所里的病人死后埋葬時也要與社區(qū)的其他人分開,只是被埋在當?shù)啬沟刂幸粋€孤零零的、雜草叢生的角落,然后就被人遺忘了。也許收容所的工作人員中誰也想不到M女士等嚴重殘疾的或者不是嚴重殘疾的人會有其他的歸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