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人思考什么呢?“一朝之慮”而已。小人只是由著性子來決定事情的做與不做,今天高興了就對人承諾許愿,明天不高興了便破口大罵。我們這里講的“小人”,不是作道德上的劃分,而說的是格局小的人。格局大的人具有家國關懷,有朋友、眾人信賴,以大局為重。格局小的人就恰恰相反,患得患失,斤斤計較。
能立功者,必然要包容;立大功者,就要能包容天下。朱熹說:“大丈夫當容人,勿為人所容”,(《朱子語類》)隨著事業(yè)的成長,隨著個人的發(fā)展,要學會包容他人,引導他人,原諒他人;為人所容就只是跟著別人做,被他人引導,總被他人原諒。
要立功,做事的時候就要眼光遠大,不能只盯著眼前的一點利益。即使很多企業(yè)家,像香港的李嘉誠、臺灣的王永慶,在做生意之初也不是把錢看做第一位的。王永慶最開始只是一家小米店的學徒,后來借錢開了一家自己的小米店。天下開米店的人很多,為什么他能成功?因為他做任何事情的時候,從不把事情當成掙錢的終點,而是當成發(fā)展的起點,越做道路就會越寬闊,獨木橋便可以走成通天大道。別人在米中羼雜加糠,王永慶從來不做,碾出來是最精致的米,而且送米隨叫隨到,一斤米也好,兩斤米也好,再小的生意他都要送去。這樣很快就樹立起來了信譽和品牌,有了信譽就有了客戶,有了品牌就有了口碑,事業(yè)由此起步,很容易良性循環(huán)。
因此,當我們年輕的時候,每一個人都應把自己當成一個品牌來樹立,要讓接觸過他的人或知道他的人,都認可他這個品牌,都信任他的言行。久而久之,就自然超出常人一大截,做事要往遠處看,往大處看,才能立功,這就是立功要遠的意思。
前一段時間看電視臺的節(jié)目,有一個嘉賓發(fā)言,說現(xiàn)在就業(yè)困難,好多本科生,甚至是研究生畢業(yè)都找不到工作,怎么辦?大家應該去自己創(chuàng)業(yè)。這是一廂情愿,為什么呢?一個人不能說服自己跟著別人干,怎么能說服別人跟著自己干呢?他去一家公司或者企業(yè)應聘,都不能成功說服單位接受自己,而要讓他自己去做公司或者企業(yè),能說服別人給他投資?說服別人跟他一起工作?
這些找不到工作的學生,是因為他們在畢業(yè)時,才知道自己離社會有多遠。希望有心做些事業(yè)的同學,千萬不要等畢業(yè)時才發(fā)現(xiàn),自己不僅對社會無知,而且根本不能適應這個社會,無論是知識、還是能力、還是修養(yǎng),都差了一大截。很多同學初高中一直在父母呵護中,大學也在象牙塔中,對社會的理解完全來自于電視劇、來自自己的假想,那畢業(yè)之后必然會到處碰壁。
明白了這個道理,我們就應該在讀書期間,不僅要讀書本、學知識,更要學會與人相處,學會和朋友、老師打交道,學會處理各種矛盾,隱忍周圍人事中的某些不愉快。要知道“學者貴于行之,而不貴于知之”,所有的書都是服務于現(xiàn)實的,古人寫書不是為了讓后人死記硬背書中的文字,而是要活用其理??鬃拥牡茏右篮笕藭]門讀一輩子的《論語》,卻不去修身,恐怕也就不會編寫這本書了。從這個角度講學生階段要多去參加社會活動,參加集體活動,學會與各種各樣的人與事打交道,學會與不同性情的人協(xié)作共事。
有時看到學生兼職做家教,很辛苦,也很同情。為什么大一、大二、大三一直做,沒有進步呢?一是,可能只算著每天每小時的報酬,可能忘記了總結發(fā)展。大一時一次帶一個學生,大二時可以一次帶三個學生,大三時一次就可以帶十幾個,畢業(yè)應該就可以辦學校了,這才是進步。二是,可能做事功利性太強,做家教就是為了掙報酬,而沒有把家教的孩子當成親人去用心地教,效果自然不明顯,孩子和家長也難以尊敬他,家教就很可能做不長久。假如把學生當作自己親人的、朋友的孩子去用心教,他肯定能做個好老師。從這個事情上看,人生的起步其實很容易,就是把細節(jié)做好,盡心盡力,自然就能夠長久,能夠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