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曾國藩的識人之智
據(jù)說曾國藩但凡用人,必要先看其相。曾國藩博覽群書,精通相法,乃面相識人高手。觀貌識人先察骨,然后考察整個面部和形態(tài)舉止。《清史稿·曾國藩傳》上說:“國藩為人威重,美須髯,目三角有棱。每對客,注視時不語。見者悚然。退則記其優(yōu)劣,無或爽者。”曾國藩是一個謎。本章通過闡述曾國藩的識人之智,展示他的人生謀略,以供讀者學習。
觀神識人
語云:“脫谷為糠,其髓斯存?!鄙裰^也?!吧津q不崩,唯石為鎮(zhèn)?!惫侵^也。一身精神,具乎兩目;一身骨相,具乎面部。他家兼論形骸,文人先觀神骨。開門見山,此為第一。
譯文:俗話說:“去掉稻谷的外殼,就是沒有精髓的谷糠。但稻谷的精華——米,仍然存在著,不因外殼磨損而丟失?!边@個精華,就是人內(nèi)在的精神狀態(tài)。俗話又說:“山岳表面的泥土雖然經(jīng)常脫落流失,但山岳卻不會倒塌破碎,因為它的主體部分是硬如鋼鐵的巖石,不會被風雨打去?!边@里所說的“巖石”,相當于支撐人的身體構架的堅硬部分——骨骼。一個人的“神”,主要集中在兩只眼睛里;一個人的骨骼豐俊與否,主要體現(xiàn)在面部。像工、農(nóng)、兵、商等各類人士,既要考察他們的精神狀態(tài),也要考察他們的體勢情態(tài);讀書人則主要是考察他們的“神”和“骨”。神和骨就像兩扇大門,命運就像巍巍立于門外的大山??疾臁吧瘛?、“骨”,猶如打開兩扇大門,山勢的起伏自然盡收眼底?!吧瘛焙汀肮恰笔菑耐獗砜疾烊宋锏牡谝灰E。
曾國藩說的“神”并非日常所言的“外在精神狀態(tài)”。它的內(nèi)涵廣闊,更加豐富。它是由人的意志、學識、個性、修養(yǎng)、氣質(zhì)、體能、才干、地位、社會閱歷等多種因素構成的綜合物,是人的內(nèi)在精神狀態(tài)。它不會隨著人的外在表情的變化而有所改變,也不會因人相貌的美丑而受到影響。這種內(nèi)在精神是“打扮”不出來的。換句話說,“神”有一種穿透力,能越過人的外貌的干擾而表現(xiàn)出來。比如人們常說“某某有藝術家的氣質(zhì)”。這種氣質(zhì)不會因他的發(fā)型、衣著等外貌的改變而完全消失。“神”會隨著個人知識、閱歷、才能的變化而有所變化?!吧瘛辈粫栏接谕庠谖镔|(zhì)而存在,但必須通過外在形象表現(xiàn)出來。我們可以通過觀察一個人的外貌特征來洞察一個人的內(nèi)在精神世界。
江忠源(1812~1854年),字常儒,號岷樵,湖南新寧人。本是讀書人,后成為湘軍中很有代表性的文人勇將。
江忠源本在湖南偏僻山中讀書,因參加科舉考試到了北京,以同鄉(xiāng)晚輩的身份去拜見曾國藩。見面后,兩人談得很投機。曾國藩也賞識江忠源的才華。江忠源告辭時,曾國藩目不轉(zhuǎn)睛地看他離去,直到他走出門外(當時曾國藩已是二品官員,而江忠源只是一個普通的待進科舉的讀書人)。
曾國藩對左右人說:“這個人將來會立名天下,可惜會悲壯慘節(jié)而死?!?/p>
1852年,江忠源帶兵進駐廣西,奔赴廣西副都統(tǒng)烏蘭泰帳下,準備狙擊節(jié)節(jié)勝利的太平軍。曾國藩知道后,從北京給江忠源寫信,堅決反對他投筆從戎,認為他“讀書山中”,投筆從戎,率兵去廣西,就是“大節(jié)已虧”。關于曾國藩為什么要堅決反對江忠源投筆從戎,旁人以為是他“愛人以德”,不愿江忠源文員奪武弁之制。但是這是否與他認為江忠源“當悲壯而死”有關呢?可惜曾國藩未在書信、日記中提及此事。
江忠源與太平軍的第一次作戰(zhàn)即大告成功。他率軍在廣西蓑衣渡設伏,重創(chuàng)太平軍。太平軍早期領袖南王馮云山即犧牲于這場戰(zhàn)役。江忠源因此以善變帶兵而名聞朝廷。江忠源所率部眾也是第一支出省作戰(zhàn)的湘軍。
后來江忠源追擊太平軍,軍功累積,由七品知縣迅速升遷至安徽巡撫(官級從二品)。
1854年,太平天國勇將、翼王石達開率兵迎戰(zhàn)曾國藩湘軍。江忠源防守廬州,被太平軍圍困。城破,江忠源苦戰(zhàn)力竭后,溺水而死。
曾國藩是根據(jù)什么來判斷江忠源會“立名天下,當悲壯慘節(jié)而死”,現(xiàn)在已無從考證,但可以肯定的是,注視良久,肯定與察神有關。
神有清濁之分。人們可以根據(jù)神的清濁來考察人的忠奸。神清者,道德高尚、意志堅定,敢于堅持真理;神濁者,品格卑下、心懷邪念,容易見利忘義。這種人平時善于偽裝自己,在條件成熟時才會顯露本性,是大奸大賊的一種。
觀人先觀其眼。眼睛與人的感情、內(nèi)心活動等都有聯(lián)系。一個人最容易被他人看穿的也是眼神。在心理學中講的心靈透視,就是從眼神里探究出一個人的心性、成就高低等。如果一個人的眼睛看上去很深邃,有光彩,即所謂“黑光如漆,照暉明朗,瞳子端定,光彩射人”,則反映出這個人比較聰明,有智慧,因為眼睛透出了一股靈氣。反之,如果一個人兩眼淺短,眼神渾濁呆滯,表明其人無才華,反應比較愚鈍。眼球轉(zhuǎn)動較快的人反應較快,反之則慢。眼睛最忌“四露”,即露光、露神、露威、露煞。眼神是透視人的品格和個性以及聰明才智特別重要的部分。例如從大商家或高層政治人物的眼神中可以看到自信、肯定及權威。他們的眼神與普通人的眼神一定有所差異。
每個人的心態(tài)和性格都可以通過其舉止來反映。因此,在現(xiàn)代社會中,我們可以通過一個人的一舉一動來透視其內(nèi)心。
一、平常生活中我們經(jīng)常看到有些人或“搖頭”或“點頭”,以示自己對某件事情看法的肯定或否定。但如果你看到一個人經(jīng)常搖頭晃腦的,那么你或許會猜測他不是得了“搖頭病”就是得了神經(jīng)病。我們撇開這種看法而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這種人其實特別自信,以至于經(jīng)常唯我獨尊。他們也會請你幫他辦事情,但很多時候你做得再好他都不怎么滿意。因為他有自己的一套,他只是想從你做事的過程中獲取某種啟發(fā)而已。
二、拍打頭部這個動作多數(shù)時候的意義是在向你表示懊悔和自我譴責。他八成沒把你上次交代的事情放在心上。如果你正在問他“我的事情你辦了沒有”,見他有這個動作的話,你就不用再問了。倘若你的朋友中有人愛做這樣的動作,而他拍打的部位又是腦門,那么他這種人不太注重感情,而且對人苛刻。他選擇你作為他的朋友,很可能是因為你的某個方面可以幫助他。當然,他也有很多方面值得你去交往和認識,諸如對事業(yè)的執(zhí)著和開拓等。尤其是他對新生事物的學習精神,令你不由得從心底佩服他。
三、時常拍打前額的人一般都是心直口快的人。他們?yōu)槿颂孤?、真誠,富有同情心。如果你想從某人那兒了解什么秘密的話,這種人是最佳人選。不過這并不是說明他是一個不值得信賴的朋友。相反,他很愿意為別人幫忙,替別人著想。這種人如果對你有什么得罪的話,請記住,他們多半不是有意的。
四、當你給某男士遞煙或其他食物時,他嘴里說“不用”、“不要”,但手卻伸過來接了,顯得很客氣的樣子。這種人處事圓滑、老練,不輕易得罪別人。他們大多屬于交際中的世故之人。與其交往,要小心為妙,千萬不能只看表面現(xiàn)象。
五、有些人總要時不時地抹抹頭發(fā),好像是為了引起你對他們發(fā)型的興趣。其實不然,因為這種人即使一個人獨自在家看電視,他也會每隔三五分鐘“檢查”一下頭發(fā)上是否粘上了什么不好的東西??梢哉f,他們這已經(jīng)是習慣動作了,天性使然。此類人大都性格鮮明,個性突出,愛憎分明,尤其嫉惡如仇。他們一般很善于思考,做事細致。他們對生活的喜悅來源于追求事業(yè)的過程。這句話聽起來有點玄乎,不過仔細想來你就會明白,喜歡拼搏和冒險的人,他們不在乎事情的結局。他們在某件事情失敗后總是說:“我問心無愧,因為我去干了?!?/p>
當辨剛柔
五行為外剛柔,內(nèi)剛柔,則喜怒、跳伏,深淺者是也。喜高怒重,過目輒忘,近“粗”。伏亦不伉,跳亦不揚,近“蠢”。初念甚淺,轉(zhuǎn)念甚深,近“奸”。
譯文:五行,是人的陽剛和陰柔之氣的外在表現(xiàn),即是所謂的“外剛柔”。除了外剛柔,還有與之相應的內(nèi)剛柔。內(nèi)剛柔指人的喜怒哀樂的感情、激動與平靜兩種情緒、深淺不一的心機城府。外剛柔者遇到令人高興的事情,就樂不可支,遇到令人憤怒的事情,就怒不可遏,而且事情一過就忘得一干二凈。這種人陽剛之氣太盛,性情接近于“粗”。內(nèi)剛柔者平靜的時候沒有一點張揚之氣,激動的時候也昂揚不起來。這種人陰柔之氣太盛。性情接近于“蠢”。另一種人遇到事情,初一考慮,想到的很淺,然而一轉(zhuǎn)念,想到的卻非常深入和精細。這種人陽剛與陰柔并濟,接近于“奸詐”。
外剛柔是指人的陽剛和陰柔之氣的外在表現(xiàn),是可以從外貌形體上直接看出來的形態(tài)特征。
內(nèi)剛柔可粗分為喜怒、跳伏、深淺三種外部表現(xiàn)。
喜高怒重,過目輒忘,近“粗”。喜怒,指人的情感世界。人的心性本質(zhì)在特殊情形下會真實顯現(xiàn);平常言行情愫未必是真性情的顯露。喜怒統(tǒng)指人的情緒劇烈變動。一喜一怒之間,充分表現(xiàn)其對人對物的態(tài)度。敢為不平之事拍案而起、挺身而出的,勇氣與正義感凜然,使人不敢侵犯。只為個人得失喜怒傷痛的,自私之心也會昭然若揭。細細區(qū)分起來,喜怒也有真?zhèn)沃畡e。以情感變化來鑒別人的心性與內(nèi)心想法,是一個依據(jù),但不是百分之百準確,還應結合平常的行為表現(xiàn)。
喜高怒重是遇到高興的事情就忘乎所以,遇到令人惱怒的事情就怒不可遏;凡事過目即忘,做事漫不經(jīng)心,把許多事忘得干干凈凈。這種人就是曾國藩在《冰鑒》中所說的陽剛之氣太盛,其氣質(zhì)接近于粗魯之人。粗心大意的人屬此;性情剛直、不識進退的人也屬此;辦事欠考慮、缺乏周密圓潤的也屬此。與“粗者”相對應,曾國藩做過一副對聯(lián):“做人不慌不忙,先求穩(wěn)當,次求變化;辦事無聲無息,既要精當,又要簡捷。”
粗中有細、思慮周詳?shù)娜耍惺驴勺龅椒€(wěn)當與變化齊施,精當與簡捷并用。而粗者則沒有這樣的才識策略。粗者如不經(jīng)過一番磨煉,變得心思周密,是不宜擔當大任的;但其優(yōu)點是沒城府、沒機謀、沒野心,在許多方面倒可以放心使用。
伏亦不伉,跳亦不揚,近“蠢”。伏跳,指人的情緒變化。伏,情緒平靜時的狀態(tài);跳,情緒激動時的狀態(tài)。情緒變化劇烈之時,人往往會做出超乎常情常理的舉動。因此,人不宜在這時做決定。
從人的情緒變化中來鑒別人才,雖有可取之處,但似乎難以作為一個獨立的方法來運用,最多只是一個佐證。有一種情況可獨立看待:伏亦不伉,跳亦不揚。
伏亦不伉,意為情緒平靜之時,不會激動亢奮,這是正常情形;跳亦不揚,是指在情緒應該激動亢奮之時,也不會表現(xiàn)得激動昂揚,作心若死水態(tài),這出乎人之常情。一種可能為故意掩飾,另一種可能是“愚蠢”。這種人就屬于陰柔之氣太盛。其氣質(zhì)接近“蠢”的人初念甚淺,轉(zhuǎn)念甚深,近“奸”。初念甚淺為柔,轉(zhuǎn)念甚深為剛。這句話是指表面上看起來柔,內(nèi)里則剛。這種人屬于剛柔并濟型的?!凹椤痹谶@里并非指“奸佞”、“奸詐”之意,而是指三思而后行,胸有城府之意。深淺,指人的心機城府。
人的心機城府并非生而成之。少年人有熱情、有理想、有抱負,血氣方剛,常以天下為己任,常以為天下無事不能為,有浩薄云天的志向,但因社會閱歷淺,多有率直性格,欲坦坦蕩蕩做人,風風火火成事。進入中年以后,碰的壁多了,漸漸胸中藏得住事,凡事三思而行,相謀而動,不莽撞、不粗心、不聲張,沉得住氣,容得下事。心機城府漸寬漸深,概因人心險惡、懂得藏伏的緣故。心機城府漸遠漸寬,遇事就多有思量,謀定而后動,平平靜靜、步步為營地行事。功漸積漸高,名漸積漸厚,成就日多,聲名日隆,定矣。
聰明的人,凡事眼前一過,即可把住問題的關鍵和實質(zhì),捕捉、歸納出核心環(huán)節(jié)所在,因此能迅速地做成正確決定。“奸者”,由于初念甚淺,可能被人視作天分不高、心思遲鈍,但因其堅忍執(zhí)著、知難而進,后來的成就反而會高過原先聰明之人。凡欲成大器者,少不得聰明,更少不得堅忍執(zhí)著。堅忍與執(zhí)著是識別人物成就的一把鑰匙。
曾國藩在《冰鑒》中將人分為不同剛柔的四類人,即:“粗蠢各半者”、“純奸能豁達者”、“內(nèi)奸功名無可期者”和“純粗無密者”。
一、粗蠢各半者:喜高怒重、過目輒忘的粗人,不存心機,凡事過目即忘,不為憂慮所困,對人生沒有太多的奢求。他們雖然會為驚喜之事狂歡,為惱恨之事怒吼,情緒的激烈程度強過別人,但轉(zhuǎn)眼之間忘得干凈利落,在漫不經(jīng)心中傾向于大肚能容。伏亦不伉、跳亦不揚的蠢人(人言其蠢,未必就蠢),只享受眼前的快樂,不大爭名利(因為他知道自己無力去爭),隨遇而安,順情行事,胸無城府,也不理會別人對他的“笨”、“傻”、“蠢”的評價,因此生活愉快。粗蠢各占其半的人,無憂無愁,心悅意暢,有童真般的單純和快樂,自然能心寬體健,勝人以壽。
二、純奸能豁達者:“純奸”一詞,更多的含義,是指心機內(nèi)藏,胸府淵深,喜怒不形于色,哀樂不顯于表,為人做事處處保留三分,與“奸佞賊子”有褒貶上的區(qū)別?!凹樨\子”多以身敗名裂而終;純奸而豁達者,由于有寬廣的胸襟,容得下人事,舉止大度豁然,氣魄宏偉,多少有高人之風,能得人喜歡,能得人幫助,又深藏心機,伺機而動,自然是易于成功的。純奸能豁達者,其特點是心機深藏與心胸豁達。由此去鑒別他們,即可知其成就。用人者很難克服的一個弱點是個人的喜好。因同性相悅的緣故,忠正剛直者看不到奸詐多變者的長處;奸詐多變者看不起忠正剛直者呆板迂腐。因此,欲成一番事功的人,必須正視“純奸能豁達者”的特點。拋去褒貶意義,“純奸能豁達者”是絕大多數(shù)有用之才的共同特征。于鑒人之道,這個觀點是極有見地的。純奸,更確切地說,是富于權謀。
三、內(nèi)奸功名無可期者:內(nèi)奸者往往內(nèi)有心計,內(nèi)懷城府,外有溫順恭敬之意;既有計略、心略,又不形于色,顯得很沉穩(wěn)、很平靜。他們往往料事于千里之外,運籌于帷幄之中,是剛柔并濟的人才,會有所成就。
四、純粗無密者:做事往往容易半途而廢,常常浪費時間。其先期投入的計劃、物力等損失都可以轉(zhuǎn)換成時間損失。造成半途而廢的諸原因中,人的因素是可以事先挑選和避免的。純粗無周密者,性情陽剛,且一味地剛,不分形勢,不辨場合,不知進退,任憑性情行事,又缺乏周密思考,惹下事端就不能收場,甚至可能撇下爛攤子一走了之。純粗者還包括做事拖拉、粗中少細、不動腦筋。這種人缺乏計劃性,做事情憑著感覺走,行動上似乎風風火火,但事情總不能圓滿地完成,效率極低。這類純粗者,如果沒有人去督促、叮囑、指導,任其行事,也往往會半途而廢。
姿容相貌,可觀個性
目者面之淵,不深則不清。
譯文:人的眼睛如同面部的兩方水潭,神氣不深沉含蓄,面部就不會清朗明爽。
曾國藩說:“容以七尺為期,貌合兩儀而論。”這句話意思是說:容和貌是兩個不同的概念,不能混為一談。容是指人的整個身體及表現(xiàn)出來的情態(tài),貌則是指天庭至地閣之間的整個面部。容的范圍限七尺之軀,貌的范圍在兩儀之間。
曾氏認為:“直容之動,矯矯行行;休容之動,業(yè)業(yè)嗆嗆;德容之動,頤頤印印?!奔从^察一個人的“容”,能發(fā)現(xiàn)其正邪與謹散。一個人的內(nèi)心活動,必然會在容止上有所表現(xiàn)。即便當事人極力掩飾,也如“羚羊掛角”,終有跡可尋。容止不正,其人必懷他念。這就需要考察這種人的真實動機和想法。容止正派,其人內(nèi)心純粹,心無旁雜,不會輕易地“見利忘義”。一般而言,容止莊猛的,勇武剛??;容止沉穩(wěn)的,則謹慎有節(jié);容止圣端的,則肅敬威嚴。此即為觀容。
劉銘傳是后期的淮軍將領,曾隨李鴻章赴上海出征,出發(fā)前與其他將領一道去謁見當時任職兩江總督的曾國藩。傳說某日,曾國藩步行只身,悄入宿館,見李鴻章邀來的眾人,有的正飲酒劃拳,有的放聲高歌。有的默坐無言,而南窗下有一人,裸腹踞坐,左手執(zhí)書,右手持酒,朗誦一篇,飲酒一盞,長嘯繞座,大有旁若無人之概。視其書,原來是一本《史記》。曾國藩對其十分欣賞。巡視畢,曾氏徑自走出,眾人皆不知走出的人就是其人。曾國藩返回見李鴻章,說明此次暗察的結果:“諸人皆可立大功、任大事,唯將來成就最大者,南窗裸腹持酒人耳!”其人為誰?即淮軍赫赫有名之劉銘傳也。后來因為曾國藩午休未及接見他們,使他們等候了近半個時辰。在人群中的劉銘傳已經(jīng)按捺不住性子了,向眾發(fā)作說道:“對部將如此怠慢,豈不令人心冷!烽火其間如此靜候,豈不延誤軍機!”語音未落,曾國藩步入大堂。眾人皆為劉捏一把汗,擔心曾氏降罪于他。豈知曾國藩不但沒有因此怪罪,反而更欣賞他了。
劉銘傳果然智勇雙全,統(tǒng)軍所向有功。劉本人也常在戎馬倥傯中不忘研習兵法,才俱日增。同治七年,曾國藩奏言:“剿捻之師,謀勇以劉銘傳為最。請于寄諭中,獎其勛謀,慰其勞苦。”劉遂36歲封爵,為淮軍冠。光緒十年,中法越南戰(zhàn)役中,劉統(tǒng)兵到臺灣,與法軍在基隆、淡水一帶苦戰(zhàn),結果大敗法兵,并成為首任臺灣省巡撫。劉銘傳在臺六載,修筑鐵路,興辦實業(yè),種種政績,遺愛在民,實為鄭成功后第一人。
雖然人的容貌舉止是人的美丑善惡中非常明顯地表現(xiàn)出來的外在因素,但是,根據(jù)容貌辨別一個人的前途命運也并非全無道理。關于這點,古人通過無數(shù)次的觀察,總結出來了一些粗略規(guī)律。曾國藩深諳此道,而且把它當作用人的一條重要標準。
識人是曾國藩謀人之術的一環(huán)。身處官場,不能識人辨人,為奸佞無能者所蒙蔽,只看到人的表面現(xiàn)象,而看不到人的本質(zhì),而知錯人、用錯人,必將惹出禍亂,于人于己都會禍害匪淺。曾國藩以其獨到的相人之術,明辨英才,并予以擇取,是其辨術的經(jīng)典手段。網(wǎng)羅人才、交賢結哲、翔實幕府,都是他立足變幻官場的強援支柱,這也是曾國藩的擇人之術。因人而異,人皆英才。如此,仕途不暢是不可能的。
觀察一個人的“儀”,能鑒別他的心質(zhì)好壞、修養(yǎng)高低。儀態(tài)大方穩(wěn)重的,修養(yǎng)深而且素質(zhì)高;儀態(tài)畏縮卑懦的,修養(yǎng)淺而且素質(zhì)低。古人說:“心質(zhì)亮直,其儀勁固;心質(zhì)休決,其儀進猛;心質(zhì)平理,其儀安閑?!币话銇碚f,耿介忠直的,儀態(tài)堅定端莊;果敢決斷的,儀態(tài)威猛豪邁;坦蕩無私的,儀態(tài)安詳閑靜。環(huán)境對儀態(tài)的形成有極重要的影響。所謂“居移氣,養(yǎng)移體”就是此理。高貴環(huán)境中的人自有一種逼人的氣勢和儀態(tài)。這可作為識別人物的一個外部根據(jù)。
相人之要,情態(tài)為先
有弱態(tài),有狂態(tài),有疏懶態(tài),有周旋態(tài)……前者恒態(tài),又有時態(tài)。方有對談,神忽他往;眾方稱言,此獨冷笑;深險難近,不足與論情。
譯文:常見的情態(tài)有以下四種:委婉柔弱的弱態(tài),狂放不羈的狂態(tài),怠慢懶散的疏懶態(tài),交際圓滑的周旋態(tài)。前面所說的,是在人們生活中恒常出現(xiàn)的情態(tài),稱之為“恒態(tài)”。除此之外,還有幾種情態(tài),是不經(jīng)常、短暫出現(xiàn)的,稱之為“時態(tài)”。如正在跟人交談時,卻忽然把目光和思路轉(zhuǎn)向其他地方去了,足見這種人毫無誠意;在眾人言笑正歡的時候,卻在一旁漠然冷笑,足見這種人冷峻寡情。
情態(tài)是人內(nèi)心歡悅痛楚的面部表現(xiàn)。其表現(xiàn)形式多種多樣,有清麗絕俗、優(yōu)美端莊、優(yōu)雅灑脫、氣度豪邁、冷艷飄揚等。如果一個人精神不足,可以由情態(tài)來補充,佐以優(yōu)雅灑脫、氣度豪邁、冷艷飄揚之態(tài),當然別有一番風姿。以《紅樓夢》中的林黛玉論,一身病態(tài),精神自然是不足的,雖得珍貴藥物調(diào)養(yǎng),仍然回天乏力;但她身上的冰雪聰明、弱態(tài)嬌美、凄苦輕揚卻別是一種美麗。這是情態(tài)者,屬神之余。
神與情為表里關系,是經(jīng)常合在一起的。講“神情”,神隱含于內(nèi),情現(xiàn)露于外;一個抽象,一個具體;前者不易識別,后者易于識別。神以靜止態(tài)為主,情以運動態(tài)為主。神是持久性的內(nèi)在力量,貴在充沛,隱隱有形;情通常以瞬間表現(xiàn)為單位,貴在自然純樸。
如果說神是一種虛無縹緲的事物,使人不易理解,那么情態(tài)的具體性則能夠作為神的補充。在考察人物時,通過各種情態(tài)來發(fā)現(xiàn)人物的真性情、真本質(zhì),這是相對容易辦到的事。
常見有容貌清秀俊雅美麗者,但舉手言語之間卻俗媚難持,這是容貌佳秀而情態(tài)不足的;又有容貌丑陋不飾、觀不入目者,但卻是風姿綽約、端莊貞謹,不失一種深藏內(nèi)在的美,這是容貌不足而情態(tài)有余的。兩種情況的根源在于環(huán)境的修養(yǎng)和造化,其中有家庭的影響、社會的熏陶與自身的磨煉。古人講,貧者因書而富,富者因書而貴,貴者因書而守成,皆因為書中的人生道理啟人智慧。從本節(jié)所討論的角度來看,是因為情態(tài)受人主觀修養(yǎng)的控制,有一個從不足到有余、從不雅觀到端謹?shù)难莼^程,或者相反。基于情態(tài)乃神的外部表現(xiàn)與補充,神也可以經(jīng)由后天的磨煉得到改變與強化。
精神是本質(zhì),情態(tài)是現(xiàn)象。要知人本質(zhì),須從神入手。而情態(tài)能補充神的不足。因此考察人物時,有初觀情態(tài)、深察精神兩個層次和步驟。
情態(tài)的表現(xiàn)百種千樣,卻在瞬間即可看到其變化。精神的本質(zhì)則不易知。故曾國藩關注江忠源良久,待他走后才說明其“名揚天下,壯烈慘節(jié)而死”的結論,其中不排除“久注人精神”的原因。情態(tài)根據(jù)靜與動可分為恒態(tài)和時態(tài)。
恒態(tài)直解為恒定時的形態(tài),具體地說,就是人的形體相貌、精神氣質(zhì)、言談舉止等各種形貌在恒定狀態(tài)時的表現(xiàn),在這兒主要是指言談舉止的表現(xiàn)形態(tài)。觀察一個人的恒態(tài),對幫助評判他的心性品質(zhì)有重要作用。恒態(tài)有四種表現(xiàn)形式:弱態(tài)、狂態(tài)、疏懶態(tài)、周旋態(tài)。
弱態(tài)者,性情以柔為主。從缺點上講,他們?nèi)菀變?yōu)柔寡斷、信心不足,少果敢獨立之氣,不能堅持個人意見,缺乏主心骨,易言聽計從。但是,他們的優(yōu)點在于內(nèi)心細膩,感受敏銳深刻細微,能注意到常人注意不到的細節(jié),也善于從生活中發(fā)現(xiàn)美。這種人精明干練、心思周密,做事周全,叫人放心,在許多細節(jié)問題上會處理得非常巧妙,非常有創(chuàng)意,可惜豪氣不足,不適合做獨當一面的開創(chuàng)性工作,適合從事文學藝術和慈善事業(yè)。
狂態(tài)者,大多對現(xiàn)實不滿,個性狂放不羈,憤世嫉俗,為人耿介樸厚,有高人之風,但寬容不足,機巧圓潤不足,因此為人行事自成一格,既不為他人理解,也不肯屈尊去遷就他人。又由于孤獨,因此他們能沉心于個人興趣之中,鉆研、發(fā)奮、持之以恒,終有過人的成績。歷史上諸如鄭板橋等一類人物,皆屬此類。狂傲,多半以充足的信心為基礎,常以為天下人皆不如己。這未嘗不是一件好事,有利于將個人才智淋漓盡致地發(fā)揮;但失于分寸,忘記自律,不分場合皆以己意行事,則會壞人壞己之大事,而難得善果。另有用狂傲態(tài)來掩飾真心的情況,不可不細察??癜恋娜擞质亲罟陋毜?,因此是搞藝術的絕佳人選。
疏懶態(tài)者,大多有才可恃,但因為眼光犀利,什么東西一眼就能看穿本質(zhì),反而缺乏了行事的興趣和動力,顯得生疏懶惰;如果有某項事功確實打動了他的心,吸引了他,則很容易著迷,深陷不出。因此這種人的成就很顯著。
周旋態(tài)者是文人中的佼佼者,不僅智商高、智慧深,而且靈巧機警,善于控制自己的感情,隨遇而安的本事很好,待人接物應付自如、游刃有余,不僅在書海中有遨游的天才,也能在交際、官場中揮灑靈便,有如神助。官商、文武都可找到自己的位置。解決問題能力強,適于獨當一面。如果周旋之中別有一股強悍雄健氣,則是難得的大人才。
其實,人的身上以上四種特征都多少具備一些,但又以某一種為主要特征。從成才角度看,以上四種,各有所長。弱態(tài)之人,不媚俗迎眾;狂態(tài)之人,不嘩眾取寵;疏懶態(tài)者出于真性情;周旋態(tài)者舉止圓滑中不失中正剛健。這些人都可以有所作為,而被歷史銘記。反之,則是敗器之人,不足為論。
時態(tài)與恒態(tài)相對直解為運動時的形態(tài)。時態(tài)與人的社會屬性、社會環(huán)境密切相關。人的活動無不打上環(huán)境和時代的烙印。脫離時代與環(huán)境而獨立生活的人是不存在的。
古人并沒能提出“恒態(tài)”、“時態(tài)”的動靜結合方法,而《冰鑒》卻彌補了它們的不足。實際上,恒態(tài)與時態(tài)相結合的方法,有辯證法的成分,能有效地避免機械主義的錯誤,能幫助我們更好地識人。古人把時態(tài)分為三類:深險難近者、卑庸可恥者、婦人之仁者。
深險難近者正在交談之時,忽然隨意地把目光移往別處。這種情況表明,他心存別念,或者是心不在焉,沒有給對方足夠的重視。如無特殊原因,這種人缺乏誠意,不尊重對方,心懷他念。如果與這類人交流談心,那是找錯對象了。另一種可能是,談到一個話題時,他迅速地轉(zhuǎn)向了另一個話題。這種情態(tài)原因有兩個,一個是他是內(nèi)傾式思維者,多關注個人內(nèi)心世界,內(nèi)心感情敏感而豐富,思維轉(zhuǎn)得快,但不依據(jù)、照應外界的情況變化;另一個原因是心有別念。前一種源于本性,不足為怪;后一種情況則不足以論情了。
大伙兒正談得高興,唯獨他一個人在旁邊冷嘲熱諷、無動于衷,或者是冷眼旁觀、不屑一顧。這種人要么是高人,有自己獨到的見解,見旁人胡亂瞎侃,心中不舒服,本不想摻雜到當中去,卻又忍受不了他們亂講,因此在情態(tài)上有所表現(xiàn);要么就立馬走開,不予理睬。這種情況為情理中事,不足為奇。另一種情況則是沒來頭的冷嘲熱諷,自以為高于眾人,冷漠寡情,居心叵測,不值得深交。有的人天性如此,倒也不必多怪。
卑庸可恥者在他人的言論并不正確的時候,卻在一旁連連附和、高聲稱頌。如果不是存心這么做,必定是個小人,胸無定見,意志軟弱,只知巴結逢迎、投機取巧。這種人不可信賴。
婦人之仁者表現(xiàn)各不相同,這種行為,對欲成事功的人來說,應深引為戒。懷婦人之仁者,不足與之交談大事。
以音觀識,以聲觀形
人之聲音,猶天地之氣,輕清上浮,重濁下墜。始于丹田,發(fā)于喉,轉(zhuǎn)于舌,辨于齒,出于唇,實與五音相配。取其自成一家,不必一一合調(diào),聞聲相思,其人斯在,寧必一見決英雄哉!
譯文:人的聲音跟天地之間的陰陽五行之氣一樣,也有清濁之分。清者輕而上揚,濁者重而下墜。聲音起始于丹田,在喉頭發(fā)出聲響,至舌頭那里發(fā)生轉(zhuǎn)化,在牙齒那里發(fā)生清濁之變,最后經(jīng)由嘴唇發(fā)出去。這一切都與宮、商、角、徵、羽五音密切配合。識人的時候,聽人的聲音,要去辨識其獨具一格之處,不一定完全與五音相符合,但是只有見到他的廬山真面目才能看出他究竟是個英才還是庸才。
常言道,聽話聽音。通過人們發(fā)出的不同聲音、說出的不同話語來識人,是一種不可或缺的方法。正直的人說出的話句句實在,良藥苦口;邪惡的人說出的話語氣苛刻,話中帶刺;小人說的話則笑里藏刀,搬弄是非。所以說“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一句六月寒”。
人的聲音各不相同。聲音不僅在一定程度上表現(xiàn)著一個人的健康狀況,也在一定程度上表現(xiàn)著一個人的品位。語言,它作為人們交流信息、傳情達意的重要手段,所表達的意義是通過人們對其發(fā)音器官的有意識控制和使用而表現(xiàn)出來的。這種控制和使用的重要對象便是說話的聲和音。
聽音辨人是指通過聲音來識別人才。淺層的理解,是指聽到一個人的聲音(不僅僅是說話的聲音,也包括腳步聲、笑聲等),就能知道他是誰。前提必須是對此人的聲音很熟悉。一般在朋友、親人之間才能辨別。這只是辨別人的身份。高層次的理解,是由聲音聽出一個人的心性品德、身高體重、學歷身份、職業(yè)愛好等。這是一個很復雜的判斷過程,既有經(jīng)驗的積累,又有靈感的涌動。聲音可細分為聲與音兩個概念。既可由聲來識人,又可由音來識人。但在實際運用中,多是由聲音即兩者同時來識別人。
曾國藩在《冰鑒》中指出:“辨聲之法,必辨喜怒哀樂。”人的喜怒哀樂的確能在聲音中有所體現(xiàn)。即使人為地掩飾,也會有此特征。聲音是觀察人物內(nèi)心世界的一個可行途徑。同時結合考察眼神、面色、說話態(tài)度的變化,真實度、準確性就會更高。
歡喜的聲音像青竹折裂時一樣清脆悅耳,有天然柔和協(xié)美之動感。這樣的聲音有自然淳樸之美,不虛飾,不造作,是真性情的坦率表露,自然大方,不俗不媚。
當憤怒時,突然爆發(fā)出來的洪亮響聲,如雷霆震于空中,擊在地上,氣勢豪壯,強勁有力;但以“陰”蓋頭,則沒有暴躁戾氣,反而呈現(xiàn)大度之態(tài),不帶五雷轟頂之勢。
在哀慟時,聲音如同薄冰破碎時發(fā)出的聲音。薄冰雖然容易破碎,但聲音卻清脆響亮,不散不亂,不聒不噪,也不擾人耳力;雖然是悲愴苦楚之象,但有“發(fā)乎情,止乎禮”之勢。這樣的態(tài)度也是雍容華貴、無小家子氣的。
鐘響與鑼鳴,都屬于雄聲,即陽剛之聲,聲音粗壯,氣勢宏大。然而“鐘”聲洪亮沉雄,遠響四方,余韻不絕,悅耳愉心,所以為“貴”;而“鑼”聲則聲裂音薄,荒漫沙嘶,余韻全無,刺耳裂心,所以為“賤”。
雉鳴與蛙鳴,都屬于雌聲,即陰柔之聲,聲音輕細,如曠野聞笛。然而“雉”聲清越悠長,聲隨氣動,有頓有挫,抑抑揚揚,同樣悅耳動聽,所以為“貴”;而“蛙”聲則聒聒噪噪,喧囂嚎叫,聲氣爭出,外強內(nèi)竭,同樣刺耳裂心,所以為“賤”。
“遠聽聲雄”,是說其聲有如山谷回響,表明其心胸氣魄宏偉,感情豪放;
“近聽悠揚”,是說其聲如笮管之婉轉(zhuǎn),如春鳥翱翔,表明其人必神采飛揚,功名大就;
“止如拍琴”,表明其人必高雅沖淡,雍容自如。以上皆為“聲”之最佳者,所以定為“上上”。
“大言不張唇”(嚴格地說,這是不可能的,應該是“大言卻不大張唇”)是謹慎持重、學識深厚、訓練有素的表現(xiàn);“細言若無齒”,表明其必溫文爾雅、精爽簡當、成熟干練。以上為“聲”之佳者,所以定為“上”。
荒郊曠野,一牛孤鳴,沉癖散漫,有聲無韻,粗魯愚妄之人,其“聲”大抵如此;夜深人靜,群鼠偷食,聲急口利,嗝嗝吱吱,“字句相連,喋喋利口”,足見其語無倫次,聲無抑揚,其人必幼稚淺薄,無所作為。
“齒喉隔斷,喈喈混談”,足見其吞吞吐吐,不知所云,其人必怯懦軟弱,一事無成。以上“聲”相,當然屬于下等。
聲是氣息沖擊聲帶,造成空氣振動而成的。這一刻氣息沖擊力強,是突發(fā)爆破式的,空氣受振頻率高,發(fā)音器官最緊張,因此效果強烈,聽著清晰有力,是一種張揚的狀態(tài)。
聲爆破產(chǎn)生之后,空氣受振動作用持續(xù)在空中傳播,由此而產(chǎn)生音。此時發(fā)聲器振頻已經(jīng)減小,發(fā)音器官也已松弛。也就是說,音是聲在空中傳播的狀態(tài),是聲的余韻。音是一種持續(xù)的狀態(tài)。
音是聲在空中傳播的余韻。音跟聲的差別并不大,只有從細微的地方才可以分辨得出來。猶如一口大鐘,用木棒敲擊,這時發(fā)出的響動是聲;嗡嗡作響,在空中傳播的是音。完好無損時與稍有裂口時的聲音有差別。裂紋越小,差別越小。兩口質(zhì)地不一樣的鐘,聲音也有差別。由聲音來識別人物的心性能力,與此異曲同工。只因其中不可確定的因素太多,因此能掌握其中真諦的人少之又少。
人在講話的時候,聲音隨空氣振蕩而向四方傳播,以正前方為信息發(fā)射源?!伴_談多含情,話終有余響”,這種話語談勢,古人認為是高人國士的風范。這怎么理解呢?人以情為主,凡事多能兼顧情理,又不違背事理,這是一種處世的原則和標準。能兩兼其美的人當然可以得到大家的稱贊和擁護。曉之以情,動之以理,講的就是這個道理。這種人的話,普通老百姓愛聽,因為他們能從開口含情之中辨出情的真假。情緒的感染力在演講中是可以明顯感覺到的。講話完畢,余音繞梁,蕩氣回腸,聽者心搖神馳。這種深入人心的效果是情緒感染力的極致狀態(tài)。有如此號召力的人,當然稱得上高人國士。
除“開談多含情,話終有余響”之外,對講話的要求還有“口闊無溢處,舌夾無窈音”??陂煙o溢處,是指口雖大,但在講話時不漏風,先有聲,后傳音,聲氣相投,不散不亂。這是修養(yǎng)深厚的人的講話狀態(tài)。反之則是粗聲大氣,臉上濺珠,口中吐沫。這種形態(tài)的人自然難登大雅之堂。
舌尖無窈音,是指雖然激情昂揚,但不口沫橫飛;雖流利靈巧,但不輕浮張狂。這種人不但才智敏捷,而且含蓄務實,厚重端莊;不但會得人幫助,事業(yè)有成,而且有很好的名聲。
“開談多含情,話終有余響??陂煙o溢處,舌尖無窈音”,是古人對國士高人講話狀態(tài)的描述?,F(xiàn)代演講更是要求達到內(nèi)容美、技巧美、語言美、風度美、服飾美和場景美的統(tǒng)一。講話作為人們表情達意的一種最常見的方式,在社會生活中起著積極的作用,在社會交流中具有特殊功能,同時也是識別人的一條途徑。
古時以聲音識人,按照現(xiàn)代的理解,就應該是以談吐講話識人。因為人嘴里發(fā)出的音節(jié)都是有社會意義的詞語,而非雞鳴狗吠或龍吟虎嘯。所以,以“聲音”識人要結合話語的內(nèi)容、神態(tài)語氣一起進行,才不至于偏頗。風度優(yōu)稚、舉止瀟灑、談吐文雅、才思敏捷,無論古今都是好的談吐之相。反之,夸夸其談、無病呻吟、張牙舞爪、口沫橫飛,這些姿態(tài)是令人厭惡的。
在社會中生存,人人免不了說話。一個人說什么樣的話、怎樣說話,直接反映他的心理及個性。一個人說話的態(tài)度可以從某些方面表現(xiàn)出人的修養(yǎng)和個性:
一、在說話中善于使用恭敬用語的人:這種人多比較圓滑和世故。他們對他人有很好的洞察力,往往能夠體會到他人的心情,然后投其所好。這一類型的人隨機應變的適應性很強,性格彈性比較大,與絕大多數(shù)人都能夠保持良好的關系,在為人處世方面多能進退自如,左右逢源。
二、在說話中善于使用禮貌用語的人:這種人多有一定的學識和文化修養(yǎng),能夠給予他人足夠的尊重和體諒,心胸比較開闊,有一定的包容力。
三、說話非常簡潔的人:這種人性格多豪爽、開朗、大方,行事相當干脆和果斷,凡事說到做到,拿得起放得下,從來不猶猶豫豫、拖泥帶水,非常有魄力,開拓精神可嘉,有敢為天下先的膽量。
四、說話拖拖拉拉、廢話連篇的人:這種人大多比較軟弱,責任心不強,遇事易推脫逃避,膽子比較小,心胸也不夠開闊,婆婆媽媽,整天在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上面糾纏不清。雖然他們對現(xiàn)實的狀況有諸多不滿,但缺乏開拓進取精神,不會去尋求改變,只是在等待。他們還特別容易嫉妒他人。
五、善于勸慰他人的人:這種人一般都多才、思維敏捷、健談,對人情世故有深刻而又正確的理解和認識;感情豐富,易于和他人產(chǎn)生共鳴。
六、善于奉承他人的人:這種人大多比較圓滑和世故,在處理各種事情時都顯得相當老練。他們相當精明,自己很少會有吃虧上當?shù)臅r候。雖然表面上看來他們很容易向他人妥協(xié),但實際上他們有自己的主張。他們多有一張非常實用的關系網(wǎng)。
七、總是不斷發(fā)牢騷的人:這種人多是好逸惡勞、貪圖享受的人。他們雖然想改變自己的處境,但卻只是安于現(xiàn)狀、坐享其成,而不去付諸行動;一遇到挫折和困難就逃避退縮,把原因都歸結到外界的因素上;他們對他人的要求總是相當嚴格的,卻從不以同樣的標準要求自己?;蜃运阶岳?,缺乏容人的氣度,很少設身處地地為別人著想,卻總期望得到更多的回報。
八、在談話中好為人師的人:這種人大多自我意識強烈,常常自以為是、目中無人,表現(xiàn)欲望強烈,希望自己能夠引起他人的注意,好賣弄。這種人大多心胸狹窄,無法容忍別人比自己過得好,嫉妒心很強,愛搬弄是非。
九、說話尖酸刻薄的人:這種人多不太尊重他人,也時常缺乏必要的禮貌。他們對人特別挑剔,似乎永遠也沒有滿意的時候,時常會遭到周圍人的厭惡。他們的人際關系并不是很好,而自己卻意識不到這一點。
十、說話鋒銳嚴厲、多有攻擊性的人:這種人在與人交往中,一旦發(fā)現(xiàn)誰有不對的地方,總是會毫不留情地指出來,甚至會讓對方顯得非常難堪。這種類型的人往往有比較強的洞察力,自己的思想又很獨特,所以看問題往往能一針見血,指出其本質(zhì)所在。但他們有急于求成的毛病,時常會忽略一些比較重要的問題,舍本逐末,最終使自己陷入某種困境之中而無法自拔。
十一、說話剛毅堅強的人:這種人多是組織性、紀律性比較強,辦事堅持原則,是非善惡分明,能夠做到公正無私的人。可是這一類型的人大多比較固執(zhí),不善變通,做事總是不給人留下商量的余地,所以在一定程度上會得罪一些人。但因為他們能夠做到公正、公平、公開,為人光明磊落、實事求是,還是會得到絕大多數(shù)人的支持和擁護的。
十二、說話圓通和緩的人:這種人待人多誠懇、熱情、寬厚、仁慈,具有一定的同情心和理解心,處世圓滑,不太容易受到他人的責怪。對于新生事物,他們的接受能力有一定的限度;但他們會持理解的態(tài)度,心胸比較開朗和豁達。
十三、說話溫順平靜的人:這種人大多性格溫和,淡泊名利,渴望過一種與世無爭的生活。他們很少與人發(fā)生利益上的沖突,所以大家相處起來比較容易,關系也不錯。在他人看來,這一類型的人總是顯得有些膽小怕事,其實不然。這是由他們恬淡的性格所致。由于他們不想把自己卷入到許多是非當中,所以會采取回避的態(tài)度。但如若有人在旁指導,使他們加入到各種競爭當中,將自身的才華淋漓盡致地發(fā)揮出來,他們也會成為一個能剛能柔、能屈能伸的人,也會大有一番作為。
十四、說話浮躁的人:這種人大多脾氣暴躁、易怒。他們做事常常欠缺周密的思考和完善的計劃,只憑著一時的情緒、興趣去行動,同時又缺乏耐性,不能循序漸進地穩(wěn)步前進,而是急于求成。其結果多是不盡如人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