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精品 中文字幕 动漫,91亚洲午夜一区,在线不卡日本v一区v二区丶,久久九九国产精品自在现拍

正文

譯序 秋野鈴響人不見

侘寂之美與物哀之美:川端康成和安田靫彥 作者:[日] 川端康成,[日] 安田靫彥 著


譯序 秋野鈴響人不見

林少華

愛美之心,人皆有之。但每個人以至每個民族心中的美,除了相通之處,肯定還有相異之點。例如國人欣賞的松竹梅歲寒三友,在西方人眼里可能不過是尋常植物罷了。西方人看見蓮花未必啟動對于“出于污泥而不染”的高潔情操的向往,目睹楊柳也未必涌起“昔我往矣,楊柳依依”的幽思或“楊柳岸曉風(fēng)殘月”的惆悵。蓋因各民族不同的抒情傳統(tǒng)和審美模式所使然也。

那么日本如何呢?日本人的審美眼光、審美情趣有哪些獨到之處呢?較之中國有何異同呢?本書在這方面提供了頗有意味的啟示和視角,無論書中的圖片,還是里面的文字。

關(guān)于川端康成,中國讀者已經(jīng)較為熟悉了。這位日本現(xiàn)代著名作家,一九六八年獲諾貝爾文學(xué)獎,一九七二年自殺,終年七十三歲。他的代表作有《雪國》《古都》《千只鶴》和《伊豆的舞女》等。川端不僅是作家,而且是文物收藏家(日本國寶級藏品就有三幅),在文物鑒賞方面,尤其對繪畫和陶瓷藝術(shù)亦獨具慧眼。他生前同東山魁夷、安田靫彥等大畫家多有交往,交往當(dāng)中表達了不少關(guān)于美的真知灼見。這本書就是又一個證明。

安田靫彥,日本現(xiàn)代著名畫家。一八八四年生于東京(比川端大十五歲)。他自小體弱多病,小學(xué)沒念完就退學(xué)了。退學(xué)后自學(xué)期間被日本美術(shù)史和美術(shù)評論權(quán)威岡倉天心發(fā)現(xiàn)了繪畫才華,令其去奈良法隆寺臨摹壁畫,他因此確立了美的座標(biāo)。不幸的是,臨畫當(dāng)中他患上當(dāng)時被視為絕癥的肺結(jié)核病。其后漫長的人生中,始終注意養(yǎng)生。一九八七年以九十四歲高齡病歿。他尤工日本畫,“作品以優(yōu)美的線條與典雅的色彩為特色,描繪眾多歷史人物。……以長達八十年的繪畫業(yè)績立于現(xiàn)代日本畫的峰巔”。

川端在寫給安田一次畫展的賀詞中這樣評價安田:“安田靫彥先生格調(diào)高雅、清香四溢的畫作,無須我輩贅言。已屆八十六歲高齡的現(xiàn)在仍有如此出類拔萃的創(chuàng)作,日本美的一個典型因之得以確立。……先生博大精深的教養(yǎng)和美術(shù)鑒賞力,同樣廣為人知。先生畫作的境界因之得以升華,充滿優(yōu)雅氣韻。……也就是說,先生身上的日本、東方傳統(tǒng),使得先生的繪畫顯得溫潤平和而清幽爽凈,溫暖和凈化著觀眾的心。但是,構(gòu)圖意外大膽、色彩意外富麗的作品亦不在少數(shù)。自不待言,基于傳統(tǒng)的創(chuàng)新精神在畫中顯而易見?!笨梢哉f,在安田繪畫中,構(gòu)圖、色彩、線條都極其出色,其中線條尤見功力。書中,金子直樹(美穗美術(shù)館學(xué)藝員)謂線條“干脆利落”;松尾知子(千葉市美術(shù)館學(xué)藝員)贊其“果斷而明凈”;安田作品收藏者執(zhí)行草舟評論說,“清純、纖細、冷寂的靫彥線條中潛伏的溫暖而粗獷的波紋躍然紙上”。如果讓我這個繪畫門外漢也斗膽說一句,我以為,如果說東山魁夷在沒有線條的無骨日本畫方面達到爐火純青的高度,安田靫彥則在有線條或有骨日本畫方面登峰造極。

若要進一步捕捉日本審美趣味的傾向性,這里還必須關(guān)注安田和川端對良寬的評價,分析兩人何以對良寬推崇備至。

良寬,一七五八年出生于越后(新潟縣),早年剃度出家,皈依佛門,作為禪僧苦修十二年,其后云游四方。三十九歲回鄉(xiāng),在故鄉(xiāng)山中名為“五合庵”的茅屋隱居二十年。最后寄居朋友家。終生清貧。一八三一年辭世,享年七十四歲。有詩歌存世。漢學(xué)造詣深厚。擅寫漢詩,信手拈來,平明曉暢。亦工書法,獨具一格。安田靫彥對其書法佩服得五體投地:“良寬的書法,因其人格與行狀而進一步得到凈化。毫不做作、完全平民化的輕松感和人間溫情自有睿智含帶其中,乃是自然流露的藝術(shù)。乍看似乎稚拙,而其內(nèi)里則無比圓熟,格調(diào)高邁。如此書法別無所見?!彼€指出,良寬的藝術(shù),感覺似乎有豐富多彩的生活情趣在和煦的春光里萌生,可以從中聽得大自然輕柔的竊竊私語,聽得細微而純凈的天籟之聲。

良寬的人格和藝術(shù)何以引起安田靫彥如此強烈的向往以至撥動著無數(shù)日本人的心弦呢?川端康成認為原因在于良寬身上流露出日本人自古以來的心情意緒。他在題為《美麗的日本和我》的諾貝爾文學(xué)獎頒獎典禮演說中引用良寬的辭世歌“身后遺物何所有,春花夏鶯秋紅葉”,解釋說良寬認為自己死后大自然也照樣美麗,而這想必會成為自己留給人世的紀念吧!“其中既含有日本自古以來的真情,又可聽得良寬的宗教情懷?!边@里所說的真情和宗教情懷,不妨歸結(jié)為兩點:一是“寂”,一是“物哀”[1]。再看良寬臨終時寫給比自己小二十九歲、思戀自己的名叫貞心的年輕尼姑的一首俳句:“讓人看啊,看正面看反面,飄落的紅葉。”寂,寂寥,而又含有感物生哀的纏綿雋永的“物哀”之情。評論家唐木順三說“良寬某個地方是日本人的原型”,“良寬是日本人中的日本人”,大約即就此而言。川端康成和安田靫彥為之心馳神往之處,想必亦在于此。那么究竟何為“寂”?何為“物哀”呢?

“物哀”“幽玄”“寂”,合稱日本三大美學(xué)概念。北師大王向遠教授就此有一組相當(dāng)精彩的比喻:“物哀”是鮮花,開放于平安王朝文化五彩繽紛的春天;“幽玄”是果實,成熟于武士貴族與僧侶文化盛極一時的夏秋之交;“寂”是落葉,飄零于日本古典文化向近代文化過渡的秋末冬初?!坝男痹诖藭逆⒚闷睹赖慕豁懯澜纾捍ǘ丝党膳c安田靫彥》(已出版)中已經(jīng)說過了,這里說一下“物哀”和“寂”。先說“寂”。

秋末冬初典型的風(fēng)景描寫,兩字以蔽之,大約就是蕭索;一字以蔽之,或可認定為“寂”。秋冬之間,萬物由盛而衰,由喧而寂——寂寥、寂寞、寂靜、寂然、沉寂、枯寂、空寂、閑寂、孤寂、凄寂、禪寂。其代表性景物,如落葉、荒草、殘枝、枯藤、老樹、昏鴉……試看日本“寂”之集大成者、被譽為俳圣的松尾芭蕉的三首俳句。其一,古池啊,青蛙跳進去了,池水的聲音。其二,寂靜啊,蟬聲響起來了,滲入巖石中。其三,孤鳥啊,落在枯枝上了,秋日的黃昏。其一寫靜中之動,其二寫寂中之音?;蛞詣訉戩o,或以靜寫動。喧中求寂,寂中求喧。物我兩忘,萬慮洗然,一切歸于空寂——“寂”?!凹拧敝?,孤獨、惆悵難免有一點點,但更多的一定是悠然自得,最終只見一只孤鳥在秋日淡淡的夕暉中棲于葉落后的空枝。這大概就是所謂“寂”、寂之美學(xué)的指向和依歸。換言之,“寂”未嘗不是對凄清、衰微、沒落、凋零、空曠、孤苦、古舊等一般視為負面的、不完美事物及其引起的負面心緒的把玩、欣賞、轉(zhuǎn)化和升華,賦予其一定的積極意義和價值。

不過,這種審美理想從根本上說并非日本所特有。類似作品在中國古詩中俯拾皆是。王維《秋夜獨坐》“雨中山果落,燈下草蟲鳴”,韋應(yīng)物《聽嘉陵江水聲寄深上人》“水性自云靜,石中本無聲”,柳宗元《中夜起望西園值月上》“石泉遠愈響,山鳥時一喧”,以及孟郊《桐廬山中贈李明府》“千山不隱響,一葉動亦聞”等等,所追求的無不是空寂的境界或平靜淡泊的審美趣味,亦即禪意。詩禪一味。

王向遠教授特別指出,日本文學(xué),尤其俳句作為根本審美追求的“寂”這一美學(xué)概念,在哲學(xué)上,同中國老莊哲學(xué)返璞歸真的自然觀、同佛教禪宗簡樸灑脫的生活趣味具有深層關(guān)聯(lián)。在審美意識上,同中國文倫中的“沖淡”“簡淡”“枯淡”“平淡”等“淡”之追求也一脈相通。日本禪學(xué)大師和文化學(xué)者鈴木大拙也曾明確指出:“迄今為止,俳句是日本人的心靈和語言所把握的最得心應(yīng)手的詩歌形式,而禪在其發(fā)展的過程中,盡了自己卓越的天職?!倍毡久缹W(xué)的貢獻,就在于把這種審美境界推向極致和嘗試理論梳理,進而擴展到俳偕以外更廣泛的藝術(shù)領(lǐng)域并使之生活化,甚至滲透到普通百姓的審美意識和日常生活層面。

是的,在文學(xué)領(lǐng)域,“寂”集中體現(xiàn)于俳偕(俳句),以松尾芭蕉為宗師。在園林建筑方面,“寂”主要表現(xiàn)于由沙石構(gòu)成的“枯山水”,以京都龍安寺的石庭聞名。就繪畫領(lǐng)域而言,留白堪稱“寂”的典型表現(xiàn)。安田靫彥嘗言:“什么也不畫的地方反而有深意,整幅的生命往往在其把握之中?!敝寥舨璧婪矫娴谋憩F(xiàn),即由千利休最后苦心經(jīng)營完成的抹茶文化“侘(わび)茶”。

“侘”在漢語中是個冷僻字,發(fā)音為chà。最早見于屈原《九章》,“慘郁郁而不通兮,蹇侘傺而含戚”,一般與“傺”連用,大多用以表達政治上懷才不遇等種種人生遭際造成的失意、凄苦、悲涼、哀怨、郁悶等負面情緒。而被日本用來書寫“わび”之后,漸漸在原有意義的基礎(chǔ)上發(fā)展成了一種旨在追求空寂、枯淡、低調(diào)、內(nèi)斂、真誠、簡樸、清靜等心靈處境的審美理念。體現(xiàn)在茶道上,即為“和、敬、清、寂”,乃以“侘茶”為代表的茶道的基本法則,以期進入超然物外怡情悅性的禪境——茶禪一味。在此意義上,同追求“寂”之境界的俳句的“詩禪一味”可謂異曲同工。故而,作為美學(xué)理念,或可合稱為“侘寂”——“侘寂之美”。

毋庸贅言,“寂”并非把人的心靈引向死寂?!皝骷拧蓖仗摗o聊、頹唐、茍且、矯情、自戀以至附庸風(fēng)雅、阿Q精神不是同義語。它是對某種缺憾狀態(tài)的積極接受,是對“欲界”的超越和解脫,是洞悉宇宙人生后的睿智與機趣,是“隨緣自在、到處理成”的宗教性達觀。而這,非內(nèi)心充盈強大者不能為也!

“身心塵外遠,歲月坐中忘。向晚禪房掩,無人空夕陽?!保ù掎肌额}崇福寺禪院》)“我家南山下,動息自遺身。入鳥不相亂,見獸皆相親。云霞成伴侶,虛白待衣巾。”(王維《戲贈張五弟》)良寬的漢詩與此兩相仿佛:“生涯懶立身,騰騰任天真。囊中三升米,爐邊一束薪。誰問迷悟跡,何知名利塵。夜雨草庵里,雙腳等閑伸?!痹偃纾八魉魑搴镶?,實如磐石然。戶外杉千株,壁上偈數(shù)篇。釜中時有塵,甑里更無煙。唯有東村叟,頻叩月下門。”悵惘、落寞之情或許不能完全消除,但終歸指向妙不可言的審美愉悅,指向“侘寂”之美。

兩相比較,的確很難找見中國詩人對空靈意境的追求同日本詩人于“寂”“侘寂”和空寂的表露有明顯區(qū)別。勉強說來,對比王維和良寬,后者更為決絕、更為徹底——換個當(dāng)下俏皮說法,堅決將“寂”進行到底。王維畢竟是士大夫,官至尚書右丞。盡管心儀隱居,但縱使離京索居藍田輞川期間過的也是半官半隱的優(yōu)裕生活,空靈、空寂更多是其詩境追求。而“寂”在良寬身上則同時是其生活本身。良寬雖出身世家,但對權(quán)勢錢財概無興趣,日常用具唯一缽一衣而已,真正的托缽僧?!吧砗筮z物何所有,春花夏鶯秋紅葉”,這不僅僅是詩,而且是其真實的生活寫照。據(jù)說他住的茅屋有一天夜里進了盜賊。良寬見盜賊沒什么可搶的,感到于心不忍,就把身上僅有的一件衣服脫下給他。盜賊門也沒關(guān)就慌忙離去。良寬抬頭,但見皎潔的月光從門口照進屋內(nèi)。于是良寬隨口吟出一首俳句:“盜人沒盜走啊,窗口的月?!保?span xml:lang="ja">盜人にとり殘されし窓の月)可以斷言,如此詩句不大容易由王維等中國古代詩人寫出。即使寫出,也未必為后世如此珍惜和提倡,使之多少融為民族精神基因。此乃徹底拒絕身外之物、拒絕身為形役的絕對的“寂”“侘寂”,徹底脫離“欲界”的悲憫。沒有折中,沒有調(diào)和,沒有兼而得之,沒有兩全其美。

不難看出,悲憫在深層次上同“物哀”相連。敬和學(xué)園大學(xué)名譽教授北島藤鄉(xiāng)認為良寬是知“物哀”之人,而“哀”的深處有慈悲之心,良寬就是有慈悲之心的人。川端康成在諾獎演講中作為知“物哀”之先行者介紹的幾人中就有良寬。川端本人也被北島藤鄉(xiāng)視為“比任何人都知曉‘物哀’的作家”。關(guān)于安田靫彥,執(zhí)行草舟指出“靫彥的畫是那般美、那般凄切悲傷。美,即是悲?!蓖瑫r認為“靫彥的作品讓人覺出唯獨持續(xù)背負悲并使之化為真的淚之人才有的真正的溫暖和粗獷”。此書主要編者水原園博也強調(diào):“靫彥的人物畫蕩漾著憂愁。靫彥具有弱者視角?!?/p>

無須說,悲也好憂愁也好,都與“物哀”相關(guān),但又不盡是“物哀”。那么,“物哀”到底意味什么?屬于怎樣的美學(xué)概念和審美情趣呢?或者說,“物哀”之美美在哪里呢?我想就此再從日本古籍中找出兩個例子。清少納言《枕草子》:“秋天以黃昏最美。夕陽閃耀,山顯得更近了。鳥兒歸巢,或三兩只或兩三只飛去,自有哀(あわれ)之美?!蔽餍蟹◣煛渡郊壹罚骸包S昏秋風(fēng)起,胡枝子花飄下來,見之知物哀(もののあわれ)。”黃昏、夕陽、秋風(fēng)、落花——見了心生哀之美感,即知“物哀”;見也無動于衷,即不知“物哀”。換言之,黃昏、夕陽、秋風(fēng)、落花,加上觸情生“哀”之人,由此構(gòu)成物哀之美。相反,清晨、朝陽、春風(fēng)、花開,見之興高采烈,則很難成為物哀之美。

原本,あわれ(哀)是個感嘆詞,相當(dāng)于古語的“噫”和現(xiàn)代語的“啊、哇、哎呀”之類。即使“啊,好漂亮的花呀!”等興高采烈的興奮之情也是あわれ(哀)。觸景生情。景無非春花秋月,情無分喜怒哀樂,皆為“物哀”,即物哀乃人人皆有的日常性情感。不料到了十八世紀日本“國學(xué)”家本居宣長手里,經(jīng)他專心打造,“物哀”開始成為一種高雅的詩意審美情緒,進而上升為所謂日本固有的獨特的文學(xué)理念。因自然觸發(fā)的寬泛的喜怒哀樂等情緒也逐漸聚斂為“哀”。說絕對些,“物哀”即以傷感為基調(diào)的、淚眼蒙眬的唯美主義。

但是,“物哀”在本質(zhì)上、內(nèi)容上果真是日本特有的嗎?據(jù)王向遠考證,中國文論早就提出了相關(guān)論點。劉勰《文心雕龍》:“人稟七情,應(yīng)物斯感,感物詠志,莫非自然”;鐘嶸《詩品序》:“氣之動物,物之感人,故搖蕩性情,形諸歌詠”;陸機《贈弟士龍詩序》:“感物興哀”;《漢書·藝文志》:“感于哀樂,緣事而發(fā)”。以作品論,柳永的“寒蟬凄切”“曉風(fēng)殘月”豈非獨步古今的“物哀”杰作!再看西方。雪萊:“我們最甜美的詩歌,表達的是最悲哀的思緒。”愛倫·坡:“哀愁在所有詩的情調(diào)中是最純正的。”即使非詩歌作品,梭羅的《瓦爾登湖》所表達的人對于自然的情感的清純、怡靜、惻隱,何嘗低于本居宣長心目中的任何標(biāo)桿!而其情感的健康向上、深刻睿智、恢宏高邁,無疑是對“物哀”大跨度超越。

醉翁之意不在酒。應(yīng)該指出,本居宣長提出“物哀”論的目的,在于顛覆日本平安時期以來基于儒學(xué)的勸善懲惡的文學(xué)觀,顛覆中國文學(xué)的道德主義、合理主義傾向,從而確立日本文學(xué)乃至日本文化的獨特性、優(yōu)越性?!霸诒揪有L看來,日本文學(xué)中的‘物哀’是對萬事萬物的一種敏銳的包容、體察、體會、感覺、感動與感受,這是一種美的情緒、美的感覺、感動和感受?!保ㄍ跸蜻h《日本之文與日本之美》)以此區(qū)別于并貶低中國文學(xué)的理性、理智、教化功能,甚至嘲笑中國文人以天下為己任的家國情懷為“虛偽矯飾之情”,以便給日本文學(xué)、日本文化徹底“斷奶”。進而證明日本文化天生純正與不凡的所謂神性,極力推崇神道,催生出洶涌的復(fù)古主義和文化民族主義思潮,最后發(fā)展成為所謂“皇國優(yōu)越”和“大和魂”。

當(dāng)然,事情總有兩個方面。本居宣長“物哀”論的出現(xiàn),確乎是日本文論觀點、文學(xué)觀的一個轉(zhuǎn)折。但作為文學(xué)創(chuàng)作實踐,“物哀”早在平安時期的《源氏物語》《枕草子》和《古今和歌集》就已經(jīng)開始了。而作為文學(xué)理論本身,如前所述,也并不具有自成一體的鮮明的原創(chuàng)性和獨特性,而主要是豐富和拓展了中國文論中的“感物興哀”的內(nèi)涵和外延,將其中的哀感性審美體驗推進到唯情、唯哀、唯美的極致。極端說來,由發(fā)乎情止乎禮義變成發(fā)乎情止乎情,由樂而不淫、哀而不傷變?yōu)闃范?、哀而傷。何況,文學(xué)畢竟還有認識和教化兩大功能,并不限于審美?;诖?,我以為,對于日本的“物哀”論、“物哀”之美,既要認識其細膩溫婉的美學(xué)特質(zhì),又不宜過于強調(diào)儼然日本特有的獨創(chuàng)性。

不過話說回來,川端本人的確堪稱孤寂和哀傷含義上的“侘寂”和“物哀”的化身啊!川端兩歲喪父,三歲失母,十五歲相依為命的祖父去世,徹底成了孤兒。即使一九六八年十月十七日榮獲諾貝爾文學(xué)獎消息傳來而日本舉國為之沸騰之時,他的心境仍似乎那般孤寂,當(dāng)天后半夜一個人悶在書房里用毛筆重復(fù)寫下數(shù)幅“秋野鈴響人不見”(秋野の野に鈴鳴らし行く人見えず)。獲獎后不出四年的一九七二年四月十六日傍晚,“川端以和平時沒有不同的樣子離開家,在門前大街長谷消防署前面搭出租車去逗子公寓,以煤氣自殺”(水原園博)。沒有留下遺書,自殺前一個字也沒留下。一個人在孤寂中永遠離開了這個世界,離開了他那般熱愛的“美麗的日本”,離開了他不惜貸款購得的包括三件日本國寶在內(nèi)的美術(shù)收藏品——美為什么沒能最終拯救他?一個永遠的問號。


二〇一六年十二月二十三日于窺海齋

注解:

[1] “物哀”:被視為日本文學(xué)、美學(xué)的根本精神和最高理念。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gspecialties.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