寡人之囿
孟子有一句名言,叫做“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認(rèn)為平民百姓的價值超過了帝王君主。鼓吹這種“民貴君輕”的民本思想,在封建時代里,是件很了不起的事情。他還說:“桀紂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彼麤]想到,相隔數(shù)千年后,朱元璋當(dāng)了皇帝,很看不慣他不把皇帝當(dāng)回事的語句,耿耿于懷。下令全國,把《孟子》這本書取締,另出了一本《孟子節(jié)文》。把其中一些對皇帝不敬的章句都刪掉。這種簡直是笑談的刪節(jié)本,早絕跡了,如今只有北京圖書館的善本部還有收藏。
有一次,孟子到齊國去,和齊宣王有這樣一段對話——
齊宣王說道:周文王的豢養(yǎng)禽獸,種植花木的園子,有七十里見方,應(yīng)該說是不小了,老百姓卻還以為小。而他齊宣王的園子,只有四十里見方那么大小,比周文王的園子差得很多,可老百姓卻還嫌大了,這是怎么一回事呢?他覺得奇怪,向這位來訪者請教。
孟子的回答,真是精彩極了:周文王的園子,七十里見方,但割飼料和打柴草的人,可以到里邊去,打野雞的,獵兔子的人,也可以到里邊去;文王和老百姓一同享有園子的利益。那么,老百姓認(rèn)為這個園子小了,豈不是很正常嗎?我一開始踏上貴國的邊境,就先打聽有些什么重大的禁令,然后方敢入境。我聽說在首都的郊外,有一個屬于陛下的園子,誰要是射殺了里面的麋鹿,就等于犯了殺人罪。這不是就在國土上,挖了一個坑,等人掉進(jìn)去嗎?而且這是一個四十里見方的陷阱,那該怎樣坑害老百姓呀?所以,老百姓嫌它大,難道不應(yīng)該嗎?
在《孟子》這部偉大著作中,原文是這樣的:
齊宣王問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有諸?”孟子對曰:“于傳有之?!痹唬骸叭羰瞧浯蠛??”曰:“民猶以為小也?!痹唬骸肮讶酥螅剿氖铮癃q以為大,何也?”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芻蕘者往焉,雉兔者往焉,與民同之。民以為小,不亦宜乎?臣始至于境,問國之大禁,然后敢入。臣聞郊關(guān)之內(nèi)有囿方四十里,殺其麇鹿者,如殺人之罪,則是方四十里為阱于國中。民以為大,不亦宜乎?”
我想,聽了這番話的齊宣王,那張臉肯定像蔫茄子一樣的難看。
看起來,我們今天稱之為“特權(quán)”的行為,是有著很久遠(yuǎn)的歷史的。上至國君,下至里正,都有可能給自己搞一塊自留地的。哪怕他沒有四十里見方或四里見方的園子,可在他手里握著的巴掌大的關(guān)防,豆腐干大的公章,只有一個厘米或幾個厘米見方,那也可能成為老百姓的陷阱。權(quán)力這東西,像酒,好喝,上癮,很能讓那些當(dāng)公仆的人,暈暈乎乎產(chǎn)生出一種老爺?shù)母杏X。于是,高高在上,脫離群眾;于是,倚仗官位,作威作福;于是,頭腦膨脹,不可一世;于是,飛揚跋扈,大搞特權(quán)。像齊宣王那樣,圈了一個四十里見方的園子,獨自享受,以示自己與眾不同的特殊待遇。其實,這些把自己和老百姓區(qū)分開來的統(tǒng)治者,實際上也就把自己放在老百姓的對立面上,很有可能像孟子所說的:“君之視臣如草芥,則臣視君如寇仇”,老百姓自然也就不買你的賬。
如果治理國家的人,管理一方的人,負(fù)責(zé)一個單位、一個部門的人,能夠像周文王一樣,貫徹“與民同之”的方針,有權(quán)也不特殊,有權(quán)也不擺譜,如孟子所說的:“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樂以天下,憂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边@意思就是說,與老百姓的心情相通,意氣相投,快樂在一起,憂患也在一起的話,那么,用通俗的話說,如果這樣,還不能使天下歸心的事情,是不會有也不會發(fā)生的。
遺憾的是,搞特殊化的官員,一直不絕如縷,不到雙規(guī),不到下臺,不到坐在被告席里,是不會醒悟那四十里見方的“寡人之囿”,其實倒是葬送自己的陷阱。因為從古至今,老百姓對于“特權(quán)”的態(tài)度,從來是反感、厭惡和不能容忍的。
所以,古代的這位亞圣孟軻,才反復(fù)倡導(dǎo)“與民同之”的,也就是今天所說的“為人民服務(wù)”的思想吧?
“樂以天下,憂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