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的符號是用來強調(diào)這個方程的相等是根據(jù)定義成立的。]
用代數(shù)法可以推導(dǎo)出以下結(jié)論:不管法定的納稅人是賣方還是買方,結(jié)果都是一樣的。(如果賣方是納稅人,他會提高價格來彌補納稅支出;如果買方是納稅人,他減少的購買量會跟賣方提價時的一樣。)為方便起見,我們就假設(shè)賣方是法定的納稅人。
圖26的兩幅圖中初始的需求曲線是DD,供給曲線是SS。均衡價格是P*,均衡數(shù)量是Q*。現(xiàn)在政府對出售的每單位商品開征T=2的稅收。賣方可以有兩種看法。其一,賣方把稅收視為單位成本增加了T=2。圖(a)畫的是這種“增加”法。供給曲線向上移動T的距離;新曲線表示的是在每一總價P 的水平上市場供給的數(shù)量。其二,賣方把稅收視為每出售一單位商品,收入被取走了T=2。圖(b)畫的是這種“取走”法。需求曲線向下移動T的距離;新曲線表示的是賣方從每一單位可能售出的商品上獲得的凈價P-(稅后價格)。
圖26從量稅的影響
圖(a)畫的是“增加”法的分析,即把稅收視為使供給曲線SS向上移動T。與沒變的需求曲線的交點決定了均衡數(shù)量Q和總價P 。圖(b)畫的是“取走”法的分析,即把稅收視為使需求曲線DD向下移動T。與沒變的供給曲線的交點決定了同樣的均衡數(shù)量Q和凈價P-。無論用哪一種分析法,均衡數(shù)量都從Q*減少到了Q′。與原來的均衡價格P*相比,總價P 比以前高,而凈價P-比以前低。
在“增加”法的圖(a)中,DD與新的(向上移動了的)供給曲線S′S′相交于F′點,得到新的數(shù)量Q′和總價P 。求圖(a)中的凈價P-,只需從F′向下移動到原來的供給曲線SS上的G′。
在“取走”法的圖(b)中,SS與新的(向下移動了的)需求曲線D′D′相交于G′點,得到數(shù)量Q′和凈價P-。求總價P ,只需從G′向上移動到F′。兩張圖中的F′和G′的位置,以及Q′、P 和P-的值都是一樣的。
把這些結(jié)果與初始均衡E相比,從量稅使交易的數(shù)量從Q*減少到Q′。但描述從量稅對價格的影響時要小心。圖(a)的交點F′出現(xiàn)在價格比E高的地方,但圖(b)的G′出現(xiàn)在價格較低的地方。那么從量稅是提高了還是降低了價格呢?答案是:兩者皆然!總價P 比初始的P*高,但凈價P-比P*低。簡而言之,消費者支付了更高價格,但賣方的收入減少了。
命題:從量交易稅減少了均衡出售量。它提高了消費者支付的總價P (含稅價),但降低了賣方獲得的凈價P-(除稅價)。
代數(shù)法方面,把需求方程與供給方程式(22)以及稅收等式(24)結(jié)合起來,得到一組新的方程組,包含三個要同時成立的方程:
+=A-BQ(需求方程)
-=C+DQ(供給方程)
+≡P-+T(稅收等式)(25)
計算過程略去,得到的代數(shù)解是:
Q′=A-(C T)B D,P =AD B(C T)B D,P-=(A-T)D BCB D(26)
比較(26)式與沒有稅收的(23)式,代數(shù)解的結(jié)果跟幾何解一樣,Q′肯定少于Q*。交易稅減少了買賣的數(shù)量。代數(shù)解顯示,新的總價P 肯定高于初始價格P*,而新的凈價P-肯定低于P*。這也證實了幾何解的結(jié)果。此外,買方支付的總價上升的幅度比T小,而賣方獲得的凈價下降的幅度也比T小。因此買方和賣方分擔(dān)了稅收的影響。
練習(xí)25
假設(shè)初始的需求函數(shù)跟以前一樣,是P=300-Qd,供給函數(shù)是P=60 2Qs。開征T=15的從量稅。與以前的無稅均衡P*=220,Q*=80相比,稅收的影響如何?答案:求解(25)方程組的一個簡單方法是把前兩個方程的右邊代入第三個等式,得到一元方程300-Q=60 2Q 15,解得數(shù)量為Q′=75。代入其余兩個方程,得到P =225和P-=210。因此對每單位商品,消費者多支付5,而賣方則少收10。
例子25啤酒稅與高校學(xué)生的飲酒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