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資金是以年息25%,向安定門街道聯(lián)社借來的5萬。因此,企業(yè)性質定性為“集體企業(yè)”。那幾年,“掛羊頭(打著集體頭銜)”的企業(yè)在中關村大行其道,何魯敏順理成章照搬操作,不料此舉給日后的危機埋下伏筆。
因為場地小,亞都主要負責研究,然后轉讓技術。4人各干各的,在企業(yè)內部分別列賬,與其說是企業(yè),不如說是一個“個體戶”聯(lián)盟。在其中,何魯敏從中國臺灣引進1500臺加濕器散件,組裝成亞都加濕器。而那時,中國大陸還沒有民用加濕器。三年后亞都分裂,青年發(fā)明家改行做礦泉壺,做塑料門窗的研究員遠赴山東創(chuàng)辦塑鋼門窗企業(yè),學建材的研究員出國,剩何魯敏一人“孤苦伶仃”。
當年從事“高科技”的除了知識分子何魯敏,還有高級工程師黃鳴和技術革新能手郭立文。他倆一個研究太陽能熱水器,一個做磁化產品,可謂是“比翼齊飛”。但兩人彼此依據(jù)的邏輯涇渭分明:一個精耕細作,一個激進冒失;一個立場端正,一個動機不純。因而,結果也是南轅北轍。
曾經的黃鳴有過許多理想,科學家、教授和寫小說、造軍艦,沒有一樣與商業(yè)有關。中國石油大學畢業(yè)后,他進入德州原地礦部石油鉆井研究所工作,因負責的科研項目多次獲部級獎勵,被稱為“石油專家”。
1987年,黃鳴在圖書館看到美國學者貝克曼的《太陽能熱力過程》。這本被稱作“太陽能產業(yè)圣經”的書,詳細介紹了整個太陽能利用的理論體系,且把太陽能利用設備的設計、材料、制造等都記述得非常詳細。與日漸枯竭的石油相比,太陽能取之不盡,用之不竭。黃鳴被震撼了。他躍躍欲試,按照書中的方法制造太陽能熱水器。
熱水器制造出來,黃鳴把它當親戚結婚的賀禮送去。婚禮已是深秋,所有在場的人都沒有見過黃鳴的禮物,要求現(xiàn)場嘗試。結果出來的水不僅夠熱,而且燙人。頓時大家齊聲叫好。虛榮心得到極大滿足,黃鳴有了經濟以外的動力。他變成“38干部”,8小時正式工作、8小時業(yè)余研究太陽能,8小時生活。接下來,他陸續(xù)做出10多臺熱水器,全都無償送給了親友。一天,一家國有企業(yè)的廠長找上門,想給廠里車間買一個熱水器。黃鳴才知道,自己自娛自樂的東西還可以賣錢,“我已經30多歲了,你想想我多么單純,懵懂書生,對社會和商業(yè)毫無概念。”第一筆生意很快談成,企業(yè)付了5萬元,讓黃鳴做了一個可供上百人同時洗澡的太陽能熱水系統(tǒng)……
皇明太陽能集團董事長--黃鳴
郭立文有個不雅的綽號――郭瘋子。原因是他家境貧寒,卻嗜書如命。18元的工資,要吃飯、穿衣、接濟家人,可他每月都要拿出三分之一的錢購買圖書。三年困難時期,供應極端緊張,填飽饑餓的腸胃成了第一需要,然而郭立文用飯票和人換書看。
因為好學,郭立文自修完了大學課程,評上哈爾濱某大型國企技術革新能手;因為求知,他挖掘出中國史書記載磁療的記錄。為幫助企業(yè)走出困境,郭立文帶著他申報的第一項專利――吊瓶式磁化衛(wèi)生器,連找了廠長7次,沒有得到任何回音。無奈之下,四十有七,無人無錢的郭立文辭去公職。
帶著樣品,騎著自行車,郭立文遍訪哈爾濱的醫(yī)院、診所。年末,產品投入市場,他背著三只吊瓶去大慶推銷。大慶工會主席為郭立文介紹了四位客戶,結果帶去的三只吊瓶賣掉了兩只,還簽訂了8萬元的售貨合同。再接再厲,哈慈推出磁化杯,很快打開市場。幾年間,哈慈銷售收入由139萬元增為億元,利潤由萬元增長到2000萬元。全國有1500萬人用上哈慈產品。哈爾濱,幾乎家家至少有一件哈慈的產品,許多單位將哈慈作為福利發(fā)給職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