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了,談到情緒低潮,怎么能不談抑郁癥呢。一家關注抑郁癥的澳洲組織“超越憂郁”所提供的數據顯示,有四分之一的女性在一生之中會遭遇一次抑郁癥。產后抑郁癥襲擊了澳洲14%剛做媽媽的母親們。她的一位好友麗薩,就飽受抑郁癥的折磨,長達好幾個月,剛好轉一點又復發(fā)了。在沒得抑郁癥之前,她是一位熱情、活潑、活力四射的職業(yè)女性,但當抑郁襲來的時候,她變得精疲力盡,無法自立,被壓得喘不過氣來。
我饒有興趣地聽著她參加團體工作坊的故事,她讀我的第一本書《寫給媽媽的佛法書》時,意外發(fā)現,很多工作坊里的咨詢顧問給出的建議,居然和佛陀的教導密切相關。當越來越多的藥物被用來治療抑郁癥,專業(yè)醫(yī)師們也開始意識到,是時候應用思想來對治這種難纏的病了。
治療抑郁癥最常用的療法是“認知行為療法”,它讓人們了解到,我們思考的方式會影響我們的感覺。它也教會我們,對于發(fā)生在我們身上的事情,是可以有不同的選擇的,我們需要實事求是地思考,而不是消極思考(甚至應該更積極一些)。
麗薩在她的筆記本里,用粗體寫了這樣一句話:“讓我們感覺糟糕的不是事情本身,而是我們對事情的看法”。后面是佛陀著名的開示:“我們是我們所想的,所有的一切都和我們的思想有關。我們用思想制造了這個世界。”她的筆記本里有好幾條句子,都關于消極思想與糟糕情緒之間的聯系。
緊跟著的就是練習,改變負面思考模式,用更實際的想法來替換它們。我們也許會想:“盡管超市里遇見的那個女人認識我,但她偏偏假裝沒注意到我,因為她討厭我?!蔽覀兛梢杂酶鼘嶋H的想法來替換:“她沒有看到我”、“她沒有認出我來”、“她正忙著,沒空停下來”、“她正困在自己的問題之中”、“當她買東西時,不怎么會去社交”,甚至是“是不是只有我先接納自己,然后人們才會欣賞我?”
麗薩在她筆記本的邊上寫道:“培養(yǎng)出挑戰(zhàn)自己念頭的習慣是需要時間的,繼續(xù)練習?!彼P記本里有一點沒說,那就是需要先覺察我們的念頭,然后才可以轉換它。我們要有能力先看到它們,不然就會被它們牽著鼻子走,徹底占據我們的生活。提醒自己,保持對念頭的覺察。
麗薩在工作坊里學到的避免焦慮的另外一個方式,是更全然地活在當下,特別要留意的是我們的感官感受到了什么??吹搅耸裁??聽到了什么?聞到了什么?我做的飯菜味道如何?注意人際互動的細節(jié)和微妙之處。一天之中,我們錯過了太多這些精微的感受了。
就像越來越多的醫(yī)學專家所做的那樣,麗薩參加的工作坊的導師們,也傳授了一系列的打坐辦法,把打坐看成是治療抑郁并防止復發(fā)的有效工具,他們把打坐看成是截斷負面思想之流并變得更冷靜的好辦法。很多師傅也警告說,打坐并非對所有在抑郁癥中掙扎的人都有效,也許其他的辦法會更適合某些人呢。
我和麗薩時常通電話。一個年輕媽媽的孤獨,讓來自他人的關心顯得格外的珍貴。我知道她是一個完美主義者,對自己的要求高得不得了,所以每次電話快結束時,我總是告訴她:“記得一定要對自己好點哦,做你自己的好媽媽吧,就像對你的孩子那樣?!?/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