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xiàn)在讓我們回到阿比蓋爾的問題。有條件養(yǎng)育認為,給她講故事或用其他方式繼續(xù)向其表達我們的愛,只會鼓勵她變本加厲地發(fā)脾氣。她會發(fā)現(xiàn)吵醒了弟弟也沒關系,拒絕洗澡也無所謂,因為她會將我們的愛解讀為對她剛才所作所為的強化。
而無條件養(yǎng)育則會以一種截然不同的角度去看待這個問題,乃至看待人性。就動機而言,無條件養(yǎng)育會更多地從“內(nèi)在”、而非“外在”去尋找阿比蓋爾行為的理由,我們無法從諸如對其過往行為做出正面反應之類的外在角度機械地解釋她的行為?;蛟S她只是被一種難以名狀的恐懼感控制了,或者是產(chǎn)生了一種她不知該如何表達的挫敗感。
無條件養(yǎng)育理論認為,孩子的行為只不過是其感覺、思想、需要和意愿的外在表達,簡言之,重要的是實施行為的孩子本身,而不是行為。孩子不是受訓的寵物,也不是計算機,輸入某些程序就可以預測他們的反應。他們之所以這樣做,而不是那樣做,其中一定有許多不同的理由,其中有些理由會彼此緊密關聯(lián)。但我們不能忽視這些理由,不能單純地對其結(jié)果(即行為)做出反應。事實上,每個理由都可能需要不同的應對手法。例如,如果阿比蓋爾的反抗實際上是因為害怕我們過多關注剛剛出生的弟弟,那么我們就要幫助她打開心結(jié),而不只是壓制她表達自己內(nèi)心恐懼的方式。
在盡量理解和處理造成各種具體行為的各種具體原因的同時,還有一點十分重要:阿比蓋爾需要知道我們愛她,無論發(fā)生過什么。事實上,今晚我們的擁抱尤其重要,她會從我們的行為中分辨出我們的愛是不可動搖的。這會幫助她完成傷口的修復。
在任何情況下,施以任何程度的懲罰都不具建設性,可能會刺激她再次哭鬧。即使懲罰讓她暫時停止了哭鬧,或成功地讓她在第二天晚上因懼怕激怒我們而沒有表達她自己的感覺,其造成的整體影響都不會是積極的。這一點毋庸置疑,首先因為其并沒有解決阿比蓋爾頭腦中的問題,其次因為我們讓她吸取教訓的行為很可能在她看來是我們在收回對她的愛。從普遍意義上講,這會導致她更不開心,或許還會讓她感覺孤獨和無助。從具體意義上講,這教會她認定自己只有在乖乖聽話時才會被愛,或者才是可愛的。我稍后提到的現(xiàn)有研究結(jié)果均力證了這只會讓事情變得更糟。
經(jīng)過多年潛心思考,我意識到行為主義理論還不足以完全解釋有條件養(yǎng)育,還有其他因素。請再想象這樣一種情景:孩子在大哭,顯然很傷心,此時父親上床將孩子摟在懷里,給她講《青蛙與蛤蟆的故事》,孩子安靜了下來。有條件養(yǎng)育擁護者會對此驚呼:“不!不!不!你這是在強化她的不良行為!你是在告訴她淘氣頑皮也無所謂!”